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

元佑六年,戶部尚書蔡京奏報,大宋歲入,突破了三億五千萬貫。

三年振興河北四路,蘇油向朝廷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熱火朝天的建設,讓四路人口吃緊,蘇油兩次調整了力夫們的工錢,一日三餐,給錢兩百五十文。

在這個數字的刺激下,河北四路以往猖獗的盜匪悄無蹤跡,前線文安窪周圍的軍屯、商屯,種收時都必須動用大機械。

一季土豆一季小麥,十萬頃土地,畝產四石,共得糧四千萬石!

河北軍中,奢侈到軍士吃饅頭,麩料喂牛馬,種詁上書朝廷要求增兵,雄霸延邊一線,完全養得起三十萬虎賁!

這等刺激遼人的要求當然被朝廷駁回,蘇油請求朝廷從汴京、相州等地區分戶析產,移民就地,以戶均百畝,官給十五貫為餌,招誘下戶移民。

土地是軍屯的熟地,開荒的事情軍爺們已經做好了,到地方當年就能種出糧食。

這個誘惑對內地下等戶是不言而喻的,高滔滔為了鼓勵京周百姓移民,下旨效仿四路,免除了丁稅,取消了當年京周各縣人口增長的考績,反而將移民數量作為考績。

經過好一番努力,才在鄭州組織了三千戶,汴京一萬兩千戶,陳留五千戶,湊足了兩萬戶,十萬人的移民規模。

三十萬貫補貼蘇油沒有直接發給移民,而是修造了土磚房,外加家什、農具、還有一頭耕牛。

這些訂單,又刺激了接納移民各縣的工坊生產,當地的知縣和縣令們,對移民頗為歡迎。

除了四通八達的水運網絡,鐵路已經從太原修到了定襄,到雁門關的支線將在明年六月開通。

定襄到白馬山段,真定到白馬山段,也將在明年三月合龍。

即便還沒有全線貫通,這段鐵路已經被沈括利用了起來,定襄到太原沿途豐富的煤、鐵、銅、鋁礬土、耐火粘土,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太原,定襄兩地,極大地刺激了河東路的工業發展。

沈括甚至還有富余,將太原的優質焦煤,由火輪船隊拉著,支援鄭州工業基地。

鑒於河東路的暴富,十二月,丁卯,詔河西、河東邊要,進築守禦城砦。

朝廷又從京中調了一千龍衛軍,由狄咨率領,加強雁門關的防守力量。

蘇油以免除丁稅,提升畝產,變相降稅,只以田畝、商品產出量定收稅,子女入學免一丁之稅,大辦工礦,開拓商路,鼓勵流通等一系列刺激民生措施,獲得了四路子民的極力擁護,也讓四路爆發出蓬勃的生機。

軍事態勢的緩解,役務變成有利可圖的生計,喚醒了四路靠近邊境的州縣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土地的重新分配,無數水利工程的開通,也讓四路的農業資源得到了徹底的解放。

有了玉黍、土豆和輪作方式的加成,河北的沃土上,糧食產量翻了兩番,畝產達到了平均四石,而稅收只增加到一畝三鬥,相當於農稅降到了十三稅一。

然而農稅在數目上反而增加了,從以往三年兩收,畝輸兩鬥,實際上的一年一鬥半不到,而如今光舊有土地的稅收,就增加了一倍有余。

加上新增土地和之前新擴隱田隱戶的稅賦,四路農稅,整整翻了兩倍!

但是農稅的增長還是小頭,遍布各州的五小工業,對遼外國、朝鮮、日本海貿的興盛才是大頭。

爆表的商稅讓河北四路對大宋貢獻的稅賦,在元祐六年猛增到四千萬貫,一舉將大宋的歲入,拱進了三億五千萬貫的大關。

大朝會上,蘇軾一篇賀表寫得大氣堂皇,元祐盛世,古往今來,當推第一!

唯一的不和諧聲音,大概就是河西諸城邦的使節,控訴黑汗和西州回鶻的霸淩行徑,要求大宋替他們主持公道。

趙煦板著撲克臉,表示了對諸城邦和黑汗、西州百姓的同情,認為這是統治者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百姓的頭上,是不人道的行為。

不過朝會的內容很多,這一節只是小插曲,趙煦只命禮部記住,將京師大學堂兩位智慧宮學者在大宋潛心研究學問,重新闡述天方聖經寫成的《原義》,頒發給使臣,讓他們將之帶回去,帶給西域那些信仰天方教的教眾。

理學已經成為大宋無可爭議的顯學,而且在蘇油闡發,加入邏輯思辨和辯證主義之後,得到大宋無數鴻儒的添補,已經構成了一套自洽圓融的理論。

理學如今認為,人承火德,文明始肇。

有了文明,人從此得以區別於禽獸,這就是理學最早的應用。

初期的理學,被人用於和自然界相抗爭,在這一時期,理學的主要內容,是知識,其主要目的,是改造和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讓自己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