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婚事

早在元豐七年二月,三省、樞密院就進呈了太史局勘婚文字。

堪婚,就是考察待選女生,從適齡的女孩子裏選出和趙煦八字相合的,作為初選。

為了防止太史局那幫人做手腳,讓趙煦的人選太少,呂大防上奏:“男女年命,卦變得生氣,則百事俱不避。只如仁宗戌生,光獻辰生,辰戌相沖,亦變卦得生氣。”

意思是說,仁宗和曹太後的八字本來就是相克的,但是兩人婚後,也算是各自相安。

高滔滔關心的是方案的可行性,問道:“這事體太大,國家不比常人家,如果說不勘婚還罷了,真要堪婚的話,內間誰敢擔當?外朝公等執政,又敢擔當否?”

呂大防繼續出主意:“我們可以先定一個條件,堪婚須門閥之家,先於門閥中勘乃可。”

所謂的門閥,其實就是富商,這是考慮到與皇家結婚,所費不菲,一般小門小戶承擔不起。

當然大宋的皇後也有好些小門小戶出身的,但是大多都有際遇依托,或者不是正婚,或者納於潛邸,和趙煦這種先當皇帝後結婚的“大婚”,有些不一樣。

王巖叟提醒道:“只取門閥恐怕不妥,如不取於勛德之家,則無以服人心。”

王巖叟的意思,是說勛德之家可能沒錢,但是女兒卻可能出挑,而那些所謂的門閥,好些都是花錢買的,家風不一定就像樣。

呂大防也反應過來:“也對,仁宗當年差點誤立陳子城家女為後,此也不可不防。”

這是宋仁宗選皇後時的故事,當年宋仁宗選後之後,對親近的醫官閻士良問道:“汝何不賀我?”

閻士良問:“賀何事?”

仁宗說:“賀我選得皇後啊。”

閻士良問:“誰家?”

仁宗回答:“陳子城家。”

閻士良大驚:“子城官職乃奴隸也,有錢人用錢買得之。”

仁宗遽曰:“幾乎錯了。”

第二天,仁宗以語呂夷簡,要求另選。

說起這個高滔滔就嘆息:“一事老身也很後悔,沒有早著手。前日往問帽子田家,說是家中凡十縣主,每五千貫買一個。”

說到這裏不由得憤憤不平:“這叫什麽話?!國家是要他的錢嗎?這算什麽門當戶敵?”

韓忠彥及王巖叟皆道:“是啊,因此人臣家中,亦求門戶,不可不謹慎。”

呂大防說道:“太史局皆小人。如不取門閥,卻恐此等人家算計,妄合年命。也得提前提防。”

高滔滔卻又改口:“老身與英宗雖不曾勘婚,然仁宗於三命六壬,盡皆通曉。”

老凡爾賽了,高滔滔的意思,是說自己雖然沒有明走堪婚手續,卻是仁宗親自給她和英宗堪的婚。

呂大防都要哭了,老太太你要講道理,如今天底下沒人敢主持配這個八字,何況就算神宗復生,他那學渣,也不會這個啊……

過了幾天,拿不準高滔滔的思路,呂大防只好又請教,這次幹脆明問:“不知陛下以門閥為主耶?勘婚為主耶?”

高滔滔也明確回答:“要門閥,亦要勘婚。”

呂大防頓時又傻了,猶豫半天:“如此但恐難得耳。”

二月,乙卯,高滔滔卻突然宣諭,主動給外官降低難度:“近選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

王巖叟立刻問道:“不知是正出否?”

高滔滔答道:“王廣淵女兒嫁給孟家,而生得此女。”

呂大防心中暗喜,卻皺眉道:“好是好,只恐為勘婚,卻又難成就。”

高滔滔說道:“今台官總有文字,乞不用陰陽之說,亦欲與公等評駁,更不勘婚如何?”

這是劉正夫的建議,認為堪婚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的添頭,民間多用之,然自古天子納親,多不從此說。

大家頓時松了一口氣,呂大防趕緊聲言,祖宗以來,俱未嘗勘婚。

王巖叟也趕緊附和:“自古聖人不取陰陽小說,陛下今放得下此事,深為得體。”

高滔滔卻又道:“不過台諫文字,皇帝還未嘗知曉。”

王巖叟躬身道:“此事只合斷在太皇太後。”

乃宣諭令同三省進入文字。

退朝之後,王巖叟去找呂大防:“太皇太後的意思,相公明白了嗎?”

呂大防問道:“何意?”

王巖叟說道:“太皇太後要文字,當不止為保明孟家,其實是要取外議之說,以破勘婚耳。”

呂大防即草奏:“奉聖諭,選納皇後,更不勘婚。”

蘇轍拿到呂大防寫的奏章,過來找他:“如此則不勘婚乃出聖意,那用大臣文字之說何存?”

呂大防問道:“以子由之意,該如何寫?”

蘇轍取筆,在呂大防奏章“選納皇後”字下,添入“今來眾說”四字,及添入“臣工累嘗奏,陰陽拘忌,亦宜簡略”等字,說道:“必須如此,表明議出於眾,合聖意而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