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

廣州,番禺縣,王河村。

一名小秀才領著另一名小秀才來到村口:“先生,這便是後學的家鄉了。”

漏勺看著大榕樹下村子,說道:“嗯,綠意盎然,清幽雅靜,地方不錯。”

村口幾個小屁孩正在玩耍,一見到二人,丟了竹馬木刀就朝村子裏跑,邊跑還邊喊:“秀才哥哥回來了!秀才哥哥回來了!”

村裏頓時一番攪擾,不多時,一名老員外出現在村口:“子正回來了?哎呀還有這位小郎君,可是子正的同窗啊?”

要說年紀,漏勺比州學秀才王樹還要小些,王樹嚇得趕緊擺手:“阿爹啊,這位是我師長,官家伴讀,我廣南東路的轉運判官,廣州通判,天下聞名的小蘇探花!”

王老員外看著自家兒子身邊的小秀才,不由得驚疑交集,拱著手道:“運判……運判……”

後邊帶習慣了的“老父母”三個字,這回卻是怎麽都說不出口。

漏勺不以為意,擺著手道:“老賢達可別這麽叫,這一沒有儀仗,二沒有官服,就是過來考察一下貴村的。”

王老員外這才趕緊說道:“那探花郎裏邊請,國朝探花降臨,闔村蓬蓽生輝啊!”

幾人在王宅堂屋坐定,王老員外這才說道:“不知探花郎此次與犬子同來,所為何事?犬子在州學進益,如有不恭順不長進之處,探花郎只管代老夫施行家法便是,打死不論!”

好像很多次家訪都遇到家長們這麽說,漏勺笑道:“子正文章義理還是不錯的,不過廣州不是什麽增進學問的好地方,京師大學堂那裏,我拜托老堂兄運作到幾個名額,準備送廣州出類拔萃的士子前去求學。”

“子正也在其列,這次過來,便是詢問老員外的意思,所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嘛!”

“京師大學堂?”王老員外喜出望外,就差沒有跳起來了:“大蘇內翰給找的機會?那一定得去啊!”

“老夫讀報,也知曉那裏是天下文萃之所,子正有此機緣,乃是我王家的福分。”

說完終於站起身來,對漏勺深施一禮:“我王家就算典產賣地,也要讓子正成行!”

“那倒不至於。”漏勺趕緊將老員外攔住,又扶他坐好:“轉運司有制度,這次送去京師大學堂的子弟,學期四年,由市舶司從盈利中撥出專費,負責沿途旅費。”

“此外每人每月,會發給兩貫‘養學補貼’,作為學堂食宿之用。”

“不過有一條件,就是四年之後,子正須得回廣州來,在衙門觀政四年,幫助官府料理政務。其後是在幕府做事,還是科舉為官,一任自擇。”

“因為前後需要八年的時間,故而此次選取的士子,年紀都在十七到二十二之間,八年過後,子正也才二十五,參加科舉,也不算是晚達。”

廣州缺乏治政人才,漏勺抵達這裏後,發現這裏的問題就是公務員素質低下的問題,要不然市舶司也不會被一個通事搞得亂七八糟。

於是想出了這一招。

不過這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估計等這些學子學成歸來,漏勺已經別處為官了。

擔心這些選出的士子家中不同意,漏勺決定一家家走訪,親自耐心勸說。

殊不料漏勺完全是自己想多了,以蘇家學閥自家的教學質量,自然遠非尋常人戶可比。

對蘇家人來說,一個進士功名輕輕松松,但是在王老員外這種家庭眼裏,不啻難如登天。

漏勺還擔心這些人家寧願讓自己孩子在當地培養,也不願意讓他們遠赴幾千裏求學呢,卻不知對這些人家來說,乃是求之不得的機會。

畢竟不是誰家都如蘇家子弟一般,“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二十歲前取功名取成了慣性。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雖然是明代才流行的諺語,但是現在是出五大家並出的朝代,可想而知,科舉的難度,其實比明代還要高。

果然,就聽王老員外呵呵直笑:“官府如此恩遇,子正學有所成,歸來上報皇恩,下惠鄉梓,乃是當然之理。”

“何況入仕之前先得觀政,今後起步就比別人先得一頭籌。探花郎為本路學子思慮得如此周全,合路父老,都銘感探花之德。”

漏勺倒是沒有想到事情完成得如此輕易,反倒有些不知道接下來幹啥了:“呃,那就如此說定了?”

“說定了!此等大喜事,當開宴席,好好款待探花一番!”

接下來就是聊家常了,聽王老員外講,王河村乃是鹹淡水交界的地方,蔣漕帥大搞圍田,王河村也在範圍以內。

不過王河村和別村不同,別村引淡水沖田,又利用河水泛淤,如今那些灘塗要不種稻,要不種草養牲畜,都有了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