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

當然,要程序正確,那就要大動幹戈,朝廷得再次集議,明宣蔡確離間兩宮之罪,然後怎麽懲處,都不為過。

不過高滔滔已經去世了,蔡確死得更早。

今年又是“務求安靜”之年,加上蔡渭跟著畢仲衍搞法制,也算是得力幹將,之前修法一事上,立了很大的功勞。

於是趙煦也就不為己甚,追復蔡確右正議大夫,提舉玉局觀致仕。

不過謚號之類,是不可能再有了。

為了轉移大家對此事的注意力,甲寅,詔王安石、呂公著配享神宗廟庭。

神宗去世的時候,關於配享之臣到底該是韓琦還是王安石,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議。

因為高滔滔心向舊黨,最終選擇了韓琦和富弼。

趙煦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經曾布所請,重議神宗配享的問題。

王安石絕對是神宗的重臣,兩次擔任宰相,配享這件事本身,是無可爭議的。

之所以有爭議,那是不公正,其實都是黨爭搞出來的事端。

趙煦要搞政治平衡,順便宣傳自己的施政理念,幹脆搞了這麽一出,還安石相公公正待遇。

蔡京乘機夾帶私貨,把呂公著也擡了出來。

因為在這個時空,呂公著和司馬光有了大區別,和富弼相似,成了代表改良派的旗幟。

範祖禹覺得司馬光雖然十幾年不在朝中,但是他對神宗的影響比韓琦還要大,畢竟一部資治通鑒在那裏擺著。

於是也替司馬光上奏要地位。

然而此項建議沒能獲得通過,因為司馬光在神宗朝雖然聲望很高,但是其實地位不咋的。

最終神宗的陪祀大臣,就成了重視監督,鼓勵諫議,三派兼用的政治正確。

四個大臣中,一個保守派,一個改革派,一個溫和派,一個改良派。

至於他們在地下會不會一如既往地爭吵,會不會把神宗氣到顯靈,卻已經不是大家真正關心的問題了。

閏月,壬申,以陸師閔等二十三人為諸路提舉常平官。

癸酉,罷十科舉士法。

十科舉士法是司馬光提出來的,但是的確有些不科學。

和程頤那一套一樣,雖然出發點很好,可主觀性太大,操作性太差。

於是趙煦想了個折中的法子,罷十科舉士法,恢復科舉正途,但是又加了一道關卡,那就是已經獲得極大成功的吏部試。

在十科舉士和吏部試並行期間,吏部試對於提升官員執政水平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最終朝廷選擇了保留吏部試,廢除十科取士法。

從今往後,讀書人將通過禮部試獲得入仕的資格,但是還需要在進入官場三年之後,再次通過吏部試考核這三年內學習到的處理公務的能力,這個將決定獲得提拔的“初速度”。

之後還有外官轉朝官,六品進五品兩道大門檻。

這就變成了禮部試考文才,考準入資格;吏部試考能力,考進階資格。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趙煦能夠在吏部試中,加進去大量的理學內容而不引起大面積的反對和反彈,通過這種變通的辦法,做到讓官員文理並重,名實兼修。

看似多此一舉,但是想要讓理學得用,這其實是最合理,最變通,最快捷,同時也是阻力最小的方法。

蘇油看到邸報,也不由得對趙煦的聰明大加贊賞,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努力,現在終於正式開花結果了。

而且這是在系統內的自洽,就如同齒輪箱的整體磨合最終得到最優解那樣,不是強行換零件,不是因人成事,注定也就不會像安石相公那樣,因人去事。

因為這套系統做到了相對公平,也就能夠讓所有官員認賬,沒啥反對的聲音。

至於蘇油那套官吏案頭的公務員入職指南——《時務宜要》賣到飛起,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辛亥,以劉奉世為真定府路安撫使,兼知定州。

秋,九月,大熟。

寧國軍節度使趙孝騫上奏,懇請將母親馮氏接回府中供養。

馮氏案可謂是陳谷子爛芝麻。

趙顥和元妃馮氏感情破裂分居,高滔滔對馮氏就很有意見。後來趙顥在宮中鬧出火災,高滔滔害怕趙顥被趙頊借故遣出宮去,便搞事情說是馮氏幹的,差點讓馮氏自盡。

趙頊知道這是老娘和弟弟在拿弟妹作伐給他看,於是忍氣吞聲,表示趙顥可以繼續呆在宮裏,將馮氏保了下來,命她在安置宮裏有罪妃嬪的瑤華宮出家。

待到趙頊威權強盛之後,為了惡心趙顥,趙頊給馮氏提升了待遇。

高滔滔臨制時,趙顥曾經不老實過,於是高滔滔也有樣學樣,再次給馮氏提升待遇。

馮氏其實就是政治犧牲品,到了趙煦這裏,馮氏已經在瑤華宮居住了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