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劉奉世

紹聖元年的九月,是一個大豐收。

包括河北四路。

除了遭遇災害的漳河流域,哪怕是地震,對太原的影響都不大。

不過也正因為漳河的這次災害,徹底改變了大名府的農業結構,玉黍和土豆,成了這一帶今年栽種最普遍的作物。

李辛娘的吳家莊倒是不在此列,辛娘眼光老辣,她全部補種了高粱。

然後通過釀酒產業,將糧食和錢賺回來。

高粱對釀酒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高粱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其他糧食作物無法產生的一些芳香有機物,對酒的醇厚和芳香具有重要作用。

和董非的燒刀子主要走外貿和賣給國內中下階層不一樣,吳家酒莊的美酒,市場主要在內地和中上階層。

因此高粱就非常重要了。

除此之外,高粱秸稈含糖量也頗高,牲畜也喜歡吃。

新任戶部尚書劉正夫上奏朝廷,請許以玉黍、馬鈴薯加入國家糧稅序列,只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些地區必須建設有玉黍加工廠和澱粉加工廠。

對地方上來說這是一項具有無盡好處的措施,對老百姓來說更是如此。

明明是高產的好糧食,但是因為保質期問題朝廷就不收,自家又只能保存半年,這就導致想多種都受限制。

除非養豬養雞鴨。

但是養豬養雞鴨都滿足之後,想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就不太可能了。

一家人能伺候五頭大肥豬就已經是極限。

現在好了,加工問題國家幫助解決後,兩種糧食的保管期就從半年變成一年,如果保管得當,極限甚至到三年都還能吃,這就達到了小麥和稻米的水平。

國家商品糧庫,今後會主要流通這一部分,口子就算是打開了。

這將給國家農業稅收帶來一個可以預見的增長期,蔡京這機靈鬼立即上奏,表示支持劉正夫的辦法,同時提出加強版,國家正式改革稅制!

深水區,這無疑是進入了真正的深水區。

國稅地稅分離,不僅僅是曾經困擾過後世的大問題,也是從封建王朝成立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大問題。

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央和地方怎麽分稅收這個大饃饃。

另一時空的蔡京,因為慫恿宋徽宗搞“豐亨豫大”,拋棄國家預算制度,又搞“以新換舊”,將一百多年來一直堅挺的鹽引制度搞壞,導致國家經濟徹底崩潰。

因為“前科”過於嚇人,所以蘇油在許蔡京投靠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他研究張方平的《金融論》,並且還要沉心研究國朝稅制,還必須寫出像樣的論文來。

關於經濟、金融和稅收,一直是兩人信件來往當中的重要話題,數十年間從未中斷過。

因此這個時空的蔡京,從《寶泉引綴》擺上趙頊案頭那一天起,就已經成了毫無爭議的國家宏觀經濟專家。

大宋的稅收主要是國稅,名義上,基本都是國稅,國家財富集中於京城,所謂“天下貢賦輸汴京”。

地方有需求,就要打報告申請,獲得批準之後才能截留一部分。

這種抽幹水的體制,雖然保證了中央政權的安穩,但是卻造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嚴重受限。

而國家的水最終還是來自於地方,這就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

地方經濟發展不起來,水越來越少,最後造成的依舊是國家的大衰弊,想抽水,結果連井都幹了。

還有一個痛點,就是苦於地方用度不足,地方官們就開始有針對性地設計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然後將之加到治下老百姓的頭上。

如果將玉黍和土豆兩種高產作物納入農稅稅源,無疑就拓寬了地方增加稅收的空間,蔡京認為時機已然成熟,可以將自己和司徒討論過很多年的稅制改革提上日程了。

國地分離。

這個政策的核心就是將商稅收歸國有,農稅分作兩部分,按照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

農稅空間打開後,這個方案就能夠刺激地方建設糧食加工廠,鼓勵農戶種植高產農作物,之後農稅會大增,地方將從中獲得更多的截留,短期內讓地方官們感覺到“滋潤”。

因為在增長期,因此中央也不會因農稅分流,而帶來太大的農稅下降。

這就相當於將高產作物帶來的農稅增長這部分,留給了地方。

不過要以商稅作為交換。

大宋大多數地方都還是以農為主,這其實是用商業的長期遠期利益,與農業的近期利益來了個交換。

再發展十年,工商的稅收會遠遠超過農稅,地方官們才能夠發現自己治下的“優良資產”,通過這樣的方式被被朝廷“騙走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可是又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呢?或者說就算有,三年一轉的地方官,誰又能拒絕能夠立馬就到手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