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六章 中秋會

梁師成的媽媽當年在徐州曾經在大蘇府上做過傭人,大蘇被貶的時候自顧不暇,不可能在帶著那麽多人去黃州,因此便解散了大院兒裏的人,只能帶著最親近的少數人上路。

其中梁師成的媽媽就被蘇軾介紹去了當地的殷實人家梁府,後來生出了梁師成。

梁師成稍長一些後,就問他媽爸爸是誰,不知道梁媽媽出於什麽心理,告訴小師成,你爸爸啊,是文曲下界的大蘇學士。

小師成覺得自己爸爸是蘇軾很光榮,待梁媽媽死後,不惜入選內侍,就是為了進京見爸爸。

結果爸爸沒見著,倒是惹來了司徒的關注,將八字一排蘇油發現,梁師成他媽懷孕的時候,正是大蘇正式納朝雲為妾的時候。

朝雲十二歲進蘇家,十八歲被蘇軾納為妾室,而那時梁師成的媽媽,已經是三十出頭的人了。

大蘇一邊新納如花似玉感情深厚的朝雲,一邊還找年過三十的梁媽媽偷嘴,這事兒基本上……不大可能。

得知真相的梁師成不禁哭笑不得:“我,我媽她……騙我?”

蘇油也只能嘆氣,拍著他的肩膀:“沒關系,進入內宮努力學習,把握機會,一樣能夠成才。”

於是安排他進了賈詳的書藝局,學習文章書法。

梁師成聰明慧黠,在三年時間裏熟習文法,兵法,算是內官裏成績出挑的後輩。

賈詳臨死前,推薦自己這個得意學生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庫,負責出外傳道上旨。

遼東缺監軍,梁師成自告奮勇主動申請,趙煦嘉獎其志,同意了。

如今大宋在遼東的軍力,鴨綠江四州就剩了梁師成統領的兩千人,錦州有張叔夜鎮守的一千人,剩下三千人,隨扁罐征戰遼河。

……

八月,中秋,汴京城。

中秋節在宋朝開始,正式成為華夏民族一個慶祝節日。

主要是中秋節日子太好了。

大宋的八月份,正是各酒務、酒庫新酒上市之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當然如今的大宋已經進入了物質相對豐富的時期,今年是兩稅制分行的第二年,各地官府為了增加農稅,瘋狂鼓勵和推行優良的種植方法和高產作物。

其實大宋的稅率並沒有調整,但是農人的收益普遍增加,以往三年才能收到兩年的賦稅,現在已經能夠收齊了,地方政府能夠截流的收益,其實比以往的農稅還要增加三分之一。

而且因為糧食儲備的增加,又帶動著飼養業和造酒業也開始興盛,如蜀中二林到眉山一帶,黔州到蠻州一帶,江浙太湖一帶,北方太原一帶,大名府一帶,西域瀚海一帶,已經形成了幾個傳統美酒產區。

這些地方的美酒,被商人們不遠千裏運送到汴京城,整個八月,就是售賣美酒的旺季。

八月還是每隔三年的科舉之月,全國的舉人試開始進行,所謂“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常娥愛少年”。

於是,佳節和桂冠結合在一起,應試高中被稱為“蟾宮折桂”。

讀書人朝州府聚集,帶來的也是莫大的商機。各大商鋪開始大搞促銷活動。“禦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

“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八月也是大宋農人們忙碌一年之後,稍得休憩的月份,淮河以南,稻谷已經收割完畢,而北方的新麥,已然開始上市。

除了美酒,還有美食。

有了豐裕的食物,倉廩殷實,才有余裕贍養老幼。

《周禮》《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從太宗朝開始,皇宮裏流行制作宮餅,之後傳到民間,民間也開始制作小餅、月團,都是方便老人和孩子的食物。

這些餅類又被稱為“荷葉”“金花”“芙蓉”,是月餅的前身。大蘇就曾經寫過詩歌:“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酥是油酥,飴就是糖。

蘇油專心飲食數十年,如今也搞出了不少新型的餅類。

比如通體酥脆的桃酥餅,後世廣式風味的火腿餅,雲南蜜漬花瓣醬制作的鮮花餅、蜀南工藝的千層酥皮餅。

此外還有大蘇在江浙杭州一帶搞出來的冰皮餅等。

八月還是天氣轉涼,花好月圓的時節。被易安妹崽評價為“雖有好句,破碎不成名家”的文學家晁端禮,就曾經寫下過“小庭幽檻,菊蕊闌斑。近清宵、月已嬋娟。莫思身外,且鬥樽前。願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這樣的日子是美好的,於是人們又給美好的日子加上了美麗的傳說和更加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