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參劾

許融把歇息好了的安子召過來, 問他使錢贖回白泉的可能性,安子愣了愣,意外道:“小人以為, 應該可行,慶王爺極好奢華,因此開銷極大, 他扣下大掌櫃,就是想大掌櫃替他打理生意, 貼補一二。”

依律制, 藩王是不許插手四民之業的,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或使世仆, 或轉掛姻親名下, 不但當地官府無可奈何,就是報到朝廷來,天子一般不想顯得對親戚太刻薄,往往也不了了之。

既然安子也這麽說, 許融就不猶豫了, 在他的協助下, 抓緊時間打理起商行來。

吉慶商行的總部設在蘇州, 白泉帶了一部分人到平涼去開拓新版圖, 留了另一部分老人在蘇州替他看家, 總賬也在那裏, 許融去問林定借了兩個家將, 陪安子一起跑趟腿,去將賬本取來。

天氣愈加和暖,走運河順水而下可以直抵蘇州, 加上粗略盤賬的時間,大約半個多月就夠了。

想來這段時日之中,白泉總可以維持住平涼局面。

她就又琢磨起等商行那邊落定後,真正對接上慶王,要怎麽跟他打交道、怎麽把人平安換回來等事宜。

至於林信上的那封書,她與林信一般,都沒多想,他做了官,那自然是要擔起為民責任來的,這年頭百姓看天吃飯,看的不但是頭頂那個天,也是京裏這個天,朝廷越及時得知旱情,越早做賑災預備,百姓們生的希望就越大,等過了這一季收成,撐到新麥種灑進地裏,就能熬過去了。

事實上,朝廷的反應比他們想象的都要快。

報災是件大事,通政司的官員在將當日奏本分類時發現了這一封,未敢耽擱,當時就遞進了內閣,在內閣經過了一點爭執——因為這奏本上的其實奇怪,竟不是平涼方面的任何官員,而是來自不管庶務的翰林院翰林,其中一個還是新的不得了的新官上任,如此消息是否準確,是否需要驚動聖上,就成了閣老們爭議的一個點。

可爭執過後,即便是閣老們也不敢拖延,如果地方真的發生天災,誰不上報,這責任就在誰身上。

當日,票擬好的奏本遞進內宮聖案。

隔日發下,聖上準依票擬所言,著平涼官府從速回報,上書是否屬實。

聖命之下的響應就比嶽翰林的家書來得快多了,十日後,平涼知府的奏本快馬送進了京,奏本上寫得分明,平涼今年雨水雖較往年少了一些,但並沒有流言所說的那麽聳然,百姓們正在地裏忙得歡快,情緒都十分穩定。

平涼知府且還喊冤,如平涼果有旱情預兆,他怎麽會不上報,這必定是有人要冤屈坑害於他,求聖上替他做主。

翰林院裏,嶽翰林沉默。

因執意上書違了夏學士的意思,林信如今更無事可幹了,他就常常到嶽翰林這裏來,消息傳進來的時候,他正也在。

“狀元郎,這次算我們時運不濟了。”良久,嶽翰林嘆了口氣,擡起頭來道,“大約是我父親大驚小怪,不該信他才是。”

林信不為所動,道:“前輩,平涼知府所言也未必是實。”

他比嶽翰林知道的信息要多一些,只是不好將白泉被捉進而可斷平涼知府為人的事直言相告。

嶽翰林微有驚異,但想及他出身,忍不住還是將心思偏向了些過來——不是他盼著平涼有旱,可一來他也不覺得老父會誑到他頭上,二來,要真是報了個假預告,他臨告老的人晚節不保,再鬧個灰頭土臉,又怎麽甘心呢。

“那就再等一等。”他按捺了心情,道。

真災情是不可能壓得住的,幾十萬人要吃飯,地荒了,本來的平民就只好成為流民,流到周邊地方去,但周邊又怎麽可能接受得了這麽多災民?這還是相對平緩的情況,若災民們餓急了,舉起反旗來都有可能,那事更大,就算本地隱瞞,周圍官府怕牽連,也要趕緊上報的。

但他們先等來的是一封參劾。

巧得很,這參劾的人也出自翰林院,與林信同院、同榜,正是新科探花、現任編修呂博明。

這一下子熱鬧了,翰林院在書香之外,又浮動起了許多心思與眼目,林信在院中行走時,都察覺得到衡量打探他的目光。

——狀元和探花幹起來了,哇。

才進院就這樣,連點緩沖時間都不留,真是後生可畏啊。

嶽翰林很不解:“我那日瞧你們同行,不是很和睦的嗎?你幾時得罪了他?”

林信搖頭。

這些時日他一直坐冷板凳,呂博明一直被夏學士帶著打下手,眼瞧著栽培之意甚重,兩邊都沒碰面,怎麽得罪得起來。

但他隱隱地也有點感覺,這緣故,恐怕是打長興侯府那邊來,呂博明之前那麽主動跟他搭話,現在成了個陌路人,就算繁忙,也不至於此。

“急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