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4頁)

大爺笑笑,從中抽了四五張糖票、兩三張肥皂票、七八張煤票、十幾張工業卷:“拿著吧,方才聽你說枇杷膏的制作,”大爺不好意思道,“我還真想摘點枇杷試試,家裏我老伴一到春秋就咳嗽不斷。”

“啊,那我把制作要點給你寫下。”李蔓說著掏出鋼筆和本子,坐回桌前,飛速書寫了起來,隨之撕下遞了過去。

大爺一愣,沒想到李蔓這麽實誠,他不過一句話,小姑娘嗑都沒打一下,就把一個可以辦廠的方子給了。

“你不怕我拿了方子建廠?”大爺笑道。

“可以啊,做好了,先給我們商店上一批賣賣看。”

“你……”大爺一時怔然,片刻,倒真考慮了起來,他們寨子後山有大片的野枇杷,因為口感不是太好,年年也只有孩子摘些嘗個鮮,大多都爛在地上了,著實可惜。

“我想想,真建了廠,你放心,該你得的,大爺不會少了你。”

李蔓失笑,後世,枇杷膏的熬制,網上一搜一大堆,值什麽錢。她之所以知道得這麽詳細,倒不是從網上搜的,而是有年秋天,老是半夜幹咳,打針吃藥折騰了一個星期不管用,學中醫的一個朋友當時在校外開了個培訓班,收了幾個國外的學生,教些基本的草藥知識,為了勾起他們的興趣,不但在課堂上教他們如何熬粥,用以食療,還制了藥香、釀制了批藥酒。

聚會時,聽了她的病情,沒兩天便將她喚了過去,專門買了枇杷,帶著她和七八個外國學生熬了幾鍋枇杷膏。

一周後,咳意消去,她也就對中醫課產生了幾分興趣,一有空就去旁聽一節,後來,朋友嫌她這樣學得不系統,便將講課的視頻拿給了她。晚上下班回來,跟看劇似的,點開放一放,來回看得遍數多了,慢慢就記下了一些。遂一個土方子,在她這裏真不算什麽,因為類似的方子,她還有幾十上百。

最重要的一點,這個時代沒有冰箱添加劑防腐劑,熬出來的枇杷膏一旦開封,必須要在一個月內盡快食用完;不開封,保存期卻也不得超過三個月。

這樣以來,從3月最早一批枇杷成熟到6月,每年能熬制枇杷膏的時間也就3個月,能賣的時間也就6個月。

李蔓將這些一說,大爺反倒松了口氣:“比我想的保存時間還長,可以了,人不能太貪。”本來都是爛在山裏的東西,如今能收一些制成可食用又具有藥用價值的甜食換錢換票,還有什麽不知足的。

“熬制枇杷膏還需要大量的白糖。”李蔓提醒道。

“這個不難,”大爺笑道,“我們寨子除了種蕎麥、稻子、包谷外,還種甘蔗,熬出來的紅糖,往年都換錢票和釀桑葚酒的冰糖了,今年我們可以跟供銷社商量一下,換些白糖。”

李蔓跟著開心道:“那大爺你要抓緊了,現在都五月中旬了,還有一個半月的熬制時間,你們要趕一趕了。”

“哈哈……好!我這就請假回去一趟。等熬好了,我送過去給你嘗嘗,剩下的事,咱們再商量。”

李蔓點點頭,收了鋼筆本子,沖大爺揮了揮手,向外走道:“那,改日見!”

“唉,票!”大爺抓著票追出門,塞給李蔓道,“左右我也用不著,你就別跟我客氣了,拿著吧,日後打交道的日子還長著呢。”

“好,謝謝大爺。”

“我叫阿及,你叫我阿大爺吧。”

“阿大爺,”李蔓收了票,笑著沖他揮了揮,“我先走了。”

阿及點點頭,目送她解下韁繩,騎著白馬走遠,才沖門診樓招了招手。

片刻,一名護士跑來,恭敬道:“老院長。”

“你去後勤幫我把項英叫來看半天門,我回山上一趟。”

“好。”

……

滬市手表120元/塊,白糖0.78元/斤,水果糖1分/顆,鹽金棗3分/一小包,長雨鞋7.5元/雙,李蔓挑了塊手表,買了兩斤白糖,20顆水果糖,一包鹽金棗,給阿奶買了雙長雨鞋,又付了寄放小灰的2分錢,總共花了129.31元。

付了錢票,李蔓將雨鞋和吃食放進竹簍,拿出手表戴上,看了看時間,11:45,當下牽著韁繩上馬,朝畜牧場奔去。

畜牧場在城西的山腳,繞畜牧場而過的有一條河,水草豐美,占地寬廣。場裏不但養了牛馬,還養了成群的山羊、成圈的豬和數百只的雞鴨鵝。

李蔓騎馬過來,宋逾已在木欄柵的大門口等著了。

“籲——”李蔓一拽韁繩在宋逾身前停下,跳下馬來,“你什麽時候回來的?等好久了嗎?”

“剛回來一會兒。”怕李蔓體檢完等急了,宋逾一路就差將拉車的牛當馬趕了。接過韁繩,宋逾的目光在她戴的手表上停留了一瞬,問道,“錢還夠花嗎?”

“夠了,”上次在堂屋點錢就沒有避著他,李蔓回話間也就沒什麽隱瞞,“總共有2417元,上次存了1800元,留了600多,再添輛自行車,也夠下半年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