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一計克一計(第3/4頁)

甚至於,祥瑞公主想要打獵,還得帶著寨眾跑到附近別的山頭去。

這就是一把火導致的惡果。

當然,最最關鍵的是,泰山乃歷朝歷代人王帝主的封禪之地,晉國作為正統,而他作為晉國的臣子,怎能在泰山放火?

可不放火,又怎麽能逼迫泰山賊走出泰山呢?

在經過與諸義子的商議後,陳太師想到了辦法,即設法斷泰山賊的食糧。

眾所周知,泰山郡地勢險惡,不利於農事,而盤踞在此的泰山賊,亦不事生產,他們所吃的糧食,基本上都是從相鄰郡縣搶掠來的。

有足夠的糧食,泰山賊自然能安安穩穩等躲在深山,無視官軍的圍剿,而反過來說,只要確保泰山賊無法從相鄰的各郡縣搶掠到糧食,令泰山賊陷入缺糧的窘迫,那麽泰山賊自然而然就無法一直躲在山裏了——除非他們願意餓死。

什麽?泰山賊可以靠打獵、采集山果生存?

這麽說吧,方圓幾裏的山丘,按理來說是可以養活一個幾十人的小村子,然而泰山賊有多少人?幾萬?十幾萬?這樣的人數,怎麽可能單靠打獵、采集山果生存下來?

換而言之,只要能斷了泰山賊得到糧食的渠道,泰山賊必然會受到巨大的削弱,甚至於崩離散夥。

至於這群人到時候是否會鋌而走險,下山搶掠縣城,這正是陳太師希望看到的。

那麽,如何確保泰山賊無法搶掠山東各縣,無法搶掠到足夠的糧食呢?

陳太師與薛敖、章靖、王謖、毛錚父子幾人,立刻就聯想到了趙虞所在的潁川郡……

毫不誇張地說,潁川郡稱得上是晉國如今治安最好的郡,大大小小的流寇都不敢到潁川郡送死。

看看潁川郡的兵力就知道了。

潁川郡的兵力大致可分三級,即縣級、部級、郡級。

最低的是縣級,即二十個縣的常駐縣軍,大概二千人到三千人。

往上是部級,目前總共三個部,西上部都尉陳陌、東上部都尉褚燕、南上部都尉王慶,這三人分別執掌近萬軍隊,各自駐紮在潁川西部的昆陽、東部的鄢陵,還有南部的召陵。

若各縣的縣軍不足以抵抗進犯的賊軍,按照規定先向這三位上部都尉求救,而陳陌、褚燕、王慶則立即率軍增援。

其實這兩級,就足以應付絕大多數的寇情,包括伊闕賊、臥牛山群賊。

而在郡級以上,還有郡級駐軍,那就是趙虞親自統帥的許昌郡軍,滿編五萬,目前編制三萬人,平時由張季、曹戊、周貢、廖廣、田欽等人分別執掌一部分兵權。

許昌郡軍出擊,就意味著潁川郡陷入了波及整個郡的大事,比如像曾經關朔、陳勖等義師的進犯,而就近兩年來說,許昌郡軍除了日常操練,唯一參與的大事就是協助春耕與秋收。

別看不出動,但卻是整個潁川郡的底氣所在。

而這縣級、部級、郡級三個級別的駐軍,即構成了潁川郡的衛戎力量,也是潁川郡現如今固若金湯的原因。

陳太師反復思忖,覺得這個構想非常不錯,因此最終決定效仿潁川郡的做法,大幅度擴編各縣守軍,最起碼也提到兩千人至三千人的水準——至少當賊軍前來進犯時,這些守軍能守個一兩日,支撐到薛敖、章靖、王謖率軍前去援助。

雖然一個縣配置兩三千名縣卒確實有點出格,但考慮到近幾年是非常時期,陳太師認為也應該變通一下,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山東各縣繼續跟個篩子似的,任由泰山賊橫行無阻吧?

基於以上原因,陳太師今日將臨近泰山的各郡縣官召集至臨淄,一方面寬恕其中某些人,令其放心大膽與泰山賊割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各縣盡快將縣軍訓練起來,以便他幾個月後從飛狐關回到山東時,這邊有足夠的官兵能助他將泰山賊一舉剿清。

當日,陳太師令士卒搬來一尊銅鼎,鼎內放置炭火。

他叫各郡縣的官員依次進入空無旁人的偏屋,用屋內早已準備好的筆墨紙張,寫下其曾被迫答應作為泰山賊內應的種種,然後帶著這份‘罪狀’走出屋外,其余同僚的目視下,投入熊熊燃燒的銅鼎內,意味拋卻先前的罪過,既往不咎。

當然,倘若是問心無愧的,只需將白紙投入火中即可。

由於陳太師事先規定每人進屋後必須呆足一小炷香的時間,且出屋後也不許向眾人攤開紙上的內容,因此這幾十名各縣官員,到最後也不知他們當中究竟有幾人曾答應作為泰山賊的內應。

但他們還是察覺地出來,其中有幾位同僚仿佛是卸下了無形的枷鎖,明顯輕松許多——當然,他們也不會傻到去詢問了。

老太師已經說了,先前的事過錯在他,其余人既往不咎,那就按老太師所言將此事揭過不提,莫要再多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