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行人弓箭各在腰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從大宋洪武元年的正月初六開始,從陜西各地通往長安府的官道上,就出現了大詩人杜甫在《兵車行》中所描繪的場面。

當然了,“哭聲直上幹雲霄”還不至於,但是府兵家眷們“牽衣頓足攔道哭”的場面,還是經常能看見的。

在尚未化凍的葫蘆川河邊的一條官道上,涇原軍第十一將的正將吳玠和他的兄弟,同時也是所部部將的吳璘,也在和家人道別。

這兩兄弟和所部涇原第十一將的官兵,幾乎都來自涇原軍府的懷德衛——陜西五路軍府的規模都很大,所以在軍府和折沖府之間,又設了“營田衛”這一級單位。

一個軍府下轄幾個或十幾個營田衛(涇原軍下轄八個衛),而一個營田衛下面,通常轄有幾個折沖府,一個折沖府則有一千五百戶左右的軍戶,如果全面動員就是一個滿編的部。而一個營田衛如果全面動員,則有一到兩個將的兵力。

而懷德衛是一個地處宋夏邊境的前線營田衛,幾乎擁有懷德軍境內的所有耕地(懷德軍、懷德衛實際上一體了),懷德軍境內所有的田主、營田弓箭手、蕃部壯丁,全都被計入兵冊,成了懷德衛管轄之下的府兵。

因此一個懷德衛最多能動員出兩個將的兵力,總數多達七八千人!

這兩個將的番號分別的涇原第十一將和涇原第十二將,都是步騎混合的“混成將”,足以獨擋一面。

因為要留兵防禦西賊,所以現在只出動了第十一將,也就是吳玠擔任正將的部隊。

由於大宋重開之後趙楷的一番勵精圖治——勵精圖治並不是一定要發展工商業或是開墾土地,清田檢地,重建府兵制和軍功爵制,以“比武招親”之法將五路將門同趙宋皇家進行深度捆綁等措施,也是一種勵精圖治,而且見效比慢慢“種田”可快多了。

所以這回點兵命令下來後,雖然送行的府兵家眷們哭得挺兇,但是名列兵冊的府兵們,基本上都按時抵達。即便本人因為種種原因來不了,也派了子弟或女婿代之。

而且應征而來的府兵,全都自備了直刀、長槍、鐵鞭(鐵鐧、鐵錘)、旁牌、弓弩、箭鏃、征衣、幹糧、騾馬,有些人甚至還自備了盔甲——根據宋朝原本的法令,盔甲是嚴格禁止民間私藏的!

不過趙楷卻在韓世忠、張俊等人的建議下,部分取消了這項禁令,允許府兵家收藏一定數量的鐵甲和皮甲,並允許民府收藏紙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韓世忠、張俊等人都知道,在持續戰亂多年的陜西五路,許多豪強大族甚至普通百姓都私藏了保命的甲胄。

如果趙楷的朝廷可以放寬禁令,並且給自備甲胄參戰的軍將一點補貼,應該可以極大緩解盔甲供應的緊張。

現在趙楷手下的府兵數目有三十萬之多,但是各軍府和朝廷的武庫中儲存的鐵甲只有三萬余領,皮甲則有兩萬余領……兩者合計,也只能讓趙楷的軍隊擁有百分之十幾的披甲率(指鐵甲、皮甲,紙甲制作方便,還是可以人手一領的)。

所以讓軍將們自備甲胄,實在是個不得已之選。

除了允許府兵戶“擁甲”,對軍弩的持有禁令也同時取消——弩不像弓那麽難用,而且普通的弩(並非神臂弓)制作起來也不復雜,也不需要太高端的用料,完全可以大量生產,做到人人有弩!

如果大宋人人有弩,個個披甲(紙甲),那麽入侵的金賊要打谷就難了,正經的金賊可以披上兩層重甲上陣,但是打草谷的阿裏喜可沒這種條件……多射死一些阿裏喜,也能極大削弱金賊的力量啊!

和兒子吳拱和一妻兩妾道別之後,吳玠就開始和兄弟吳璘一起,檢查應征而來的這些府兵的裝備情況了。吳璘捧著疊本子,都是下面的折沖府交上來的,除了應征府兵的名錄家鄉等情況,還記錄了應征府兵們自備騾馬、器械、裝具的情況……這些都是可以“折絹”的!而且用完以後還可以帶回家,即便損壞了也可以從戰利品中得到補充,下回再應征的時候再拿來又能折一次絹。

因為可以“折絹”,而且還可以從戰利品中取得相應的補充,所以兵士們都把家裏壓箱底的好東西拿出來了!

吳家兄弟自己也不例外,兩人都拿出了從西賊死人身上扒下來的青塘甲!而且還給親兵郎黨配上了上乘的掩心甲。

另外,吳家兄弟和手下的親兵郎黨還都自備了上好的河曲馬——這馬兒一樣可以折絹,如果死了可以從繳獲的戰馬中牽一匹回去,還算是私馬。

在點名和清點騾馬、裝備的同時,吳玠還不忘和下面的兵將攀談幾句,說一點打氣鼓勁兒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