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南下,找趙桓去!(第2/2頁)

第三,這次科舉大比特別突出了文武並重!不僅要大量取文士,而且還要大量取武士。而且文武兩科舉子在通過禮部試和兵部試後,還要一起參加殿試,由金陵天子趙桓親自出題考策試——不管文士、武士,都要在一處大殿內外(裏面呆不下就在外面搭棚子),做同一道策試題。

趙桓稍後會在多達1000篇錦繡文章中取出文武狀元、文武榜眼和文武探花……

最後,在殿試結束後,文武進士們還要一起出金陵宮城的東華門遊行,以示榮寵。

這可真是好一番的太平祥和,好一派的安定氣象啊!

……

“這次大比取士1008人,其中文進士605人,武進士403人,俱是真才實學之士,假以時日,必是國家棟梁,臣先恭喜官家,賀喜官家!”

這日晨間,在金陵舊城內的崇政殿會議之上,負責文進士考試的禮部尚書宇文虛中第一個站出來,向趙桓賀喜了。“尤其可賀者,是武進士數量之多,武藝才學之高,遠勝以往。若非官家在大比之前下達明詔,宣示文武並重,號召天下士人執筆從戎,焉有如此之多的武進士?”

“宇文尚書所言極是。”

禮部侍郎秦檜也緊隨其後,站出來說話了,“朝廷並重文武之士,為的是行書生掌兵之法,以文武雙全的讀書人為將,以組建新軍,抗衡北方,以全東南!官家,若能真正推行書生掌兵之法,大宋中興就有望了!”

原來趙桓也是很有想法的!

他雖然慫,但並不是不知道大宋重文輕武的弊端……正因為知道,所以才慫啊!

既然知道這個弊端,趙桓當然得想辦法解決了!

而他解決方案聽上去也不錯,叫做“文武並重、書生掌兵”。所謂文武並重,當然不是讓那幫帶兵的武夫和堂堂文官一樣“重”,而是要實行文武進士一樣“重”。

而他重視武進士的目的,則是要以武進士為中高層軍官,組成一支由書生掌握的新軍,以維護他這個金陵天子的統治。

趙桓的這個心思,當然也是有道理的——原來大宋那些武人為將的軍隊,在抗金之戰中的表現太讓人失望!

既不能打,也不夠忠……特別是號稱精銳的西軍,幾乎集體投靠了趙楷,只有種家兄弟和劉光世等少數西軍將帥帶著軍隊站在趙桓這一邊。

而且這些軍隊的數量也不多,總共不過三四萬,根本不足以保衛大宋。

組建新軍,當然就勢在必行了。

相比“窮瘋子”趙楷,趙桓在組建新軍上也有他的優勢……他有錢啊!

別看他一年要給趙楷300萬,給金賊300萬,仿佛很多。但是東南的十路二州,隨便搜刮一下,都有幾千萬的收入!掏出600萬買平安後,還剩下許多。

而且,需要趙桓發錢的軍隊,算上那幾個軍閥的部隊,再加上李綱、張叔夜、何栗、汪伯彥募集來的“四道兵”,總共不過八萬余人。糧餉的開銷,撐死了只有四五百萬。

即便加上官員、宮廷的開銷,趙桓的金陵朝廷一年也就花出去一千余萬。

所以趙桓手頭有大量的財政盈余可以支配!

有了錢,他當然不必和趙楷一樣搞什麽府兵,花錢募兵就是了!

不過趙桓並不想把花錢募來的兵交給不可靠的武將統領,而是想將他們交給可靠的書生掌握。

所以一直以來都很少會從軍的宋朝武進士,就被趙桓推到了“書生掌兵”的地位上去了。這些書生怎麽看都比武夫可靠,新軍在他們手中捏著,趙桓的官家才能穩當啊!

正因為如此,這次的科舉大比才會把武舉拔到和文舉一樣的地位了。

現在可以充當軍官的武進士已經有了403個,募兵的錢也有的是,東南半壁也不缺身長力大的壯士,招募個一二十萬的,不成什麽問題吧……所以建立新軍的事情,應該沒有什麽難度吧?

想到這裏趙桓就問新任的知樞密院事徐處仁、兵部尚書聶山和兵部侍郎趙明誠道:“徐元樞,聶尚書,趙侍郎,禦營新軍要如何建立?可以給那403個武進士安排什麽官職?西府和兵部可曾商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