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攘外必先鬥地主?

北京順天府皇城,崇政殿內,一場行營軍議正在進行。

參加這場軍議的,除了行營總管向克、參軍吳璘,南北兩路軍的都統制嶽飛、韓世忠,副都統制黃無忌、何薊,還有新任的北京畿路營田使劉子羽,北京畿路安撫使劉晏,河北路營田使馬擴,河北路安撫使何蘚,大同路營田使張孝純,大同路安撫使張俊,北鎮撫司使王曉德(洛陽的鎮撫司現在改稱南鎮撫司)、翰林學士院承旨陳東,以及一些個負責記錄和擬旨的翰林學士。

雖然趙楷好像拿到了李自成的劇本,但是他的統治集團比起一群揭竿而起沒多少年的流寇,那是不知道要老練狠辣多少了。而且他的府兵集團的封建化程度也比較高,已經形成了依托軍功,根植土地的體系。

所以進入北京城的趙楷集團並沒有太在意浮財,而是把目光投在了可以長久產生收益,而且還有利於紮根的土地上面。

而要攫取土地,首先當然是建立地方政權,鎮壓敢於反抗天兵的漢奸武裝了。

因此這些日子,趙楷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建立北京畿路、大同路、河北路的地方政權上。

這可是個非常麻煩而且精細的活兒,不是大刀闊斧的搶一把,然後再隨便任命一些投降的奸人去當官就行了的。

必須得派出大量有能力,而且比較可靠的地方官,還得連帶著派出軍隊,北鎮撫司的鎮撫官也得跟著一起去。

到了地方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就亂殺一通,得拉一派、壓一派、殺一派,這樣才能有效的建立起忠於趙楷這個官家的地方政權。

有了地方政權,才能進一步清查土地,開設軍府。有了軍府,就能在河北(指新得到的河北地盤)、北京畿、大同等三路招募一批當地的效用士……這就等於打開了河北、北京畿、大同等地壯士的上升通道。

當然了,這些事情說起來挺容易,要辦成卻也很麻煩。河北路似乎還好弄一些,畢竟有許多還鄉團嘛!

可北京畿路和大同路就比較難整了,北京畿路都讓宋朝禍害了兩回了,人心如何自不待言,而且還有許多北京畿的豪強子弟跟著金人去了塞外。

同樣的,趙楷這邊的人也不會信任北京畿路的豪強……宣和北伐時他們幫著耶律大石暴打了宋軍,後來宣和之難時他們又倒戈降金還當了金兵南侵的急先鋒。

而大同路所領有的地盤,大致上就是遼國西京路的南部,那一帶胡漢雜居,而且契丹人的數量很多……這些可不是老老實實種地的人,而是武裝的遊牧部落。

不論是曾經投靠過金國的契丹人還是一直堅持抗金的契丹人,都不會甘心放棄他們在大同路的地盤的!

另外,趙楷集團也太喜歡土地了——這就是一幫守著土地收租的鄉下武士嘛!

這個特點也決定了趙楷和北京畿、大同當地豪族的矛盾不可調和。

所以要徹底吞下北京畿路和大同路,一場治安戰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趙楷原先的計劃中,為了防止北京畿路的漢奸豪強和金國勾結作亂,北伐軍將會在北京畿路各縣的地方政權都建立起來後,立即發起東征,奪取平州、灤州,並且奪取榆關以及平、薊、順三州境內的燕山各口,建立關隘要塞,阻絕交通。然後再關起門來和北京畿路的漢奸地主鬥爭!

可是趙構在京東路這麽一鬧騰,趙楷先攘外,再關門,後鬥地主的計劃就行不通了。

因為他就算能關上榆關和燕山各口,也不可能把京東路和河北路分開啊!

這兩處沒有地理上的分界線,只有行政上的分界線!

而且趙構代表的是“與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趙宋傳統路線……從某種意義上說,趙構所代表的才是天下讀書人所向往的真大宋!

這一點別說趙楷這個“鄉下武士”的頭子比不了,金陵府的那個“海賊頭子”趙桓也比不了。

趙桓一開始搞“廢武”的時候,東南的文士大夫還很開心,以為可以掌握一切了。但是順著“廢武”的路子搞了幾年,他們才發現不對了……因為現在是亂世啊!掌握一切,就意味要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要不然金賊要來搶錢搶女人,趙楷要來打土豪分田地!

所以金陵朝廷就不得不選拔一批比較能打的“文士”來當官,而這幫人上去以後比原來的武夫還要跋扈,很快就把傳統的文官壓制住了。文進士迅速貶值,而武進士急速升值,到了靖康八年科舉大比的時候,文進士的錄取數量也開始大幅下降——因為一部分靖康二年入仕的武進士開始轉任地方官,一下子就搶走了一百七八十個州縣官,使得文進士的前程愈發渺茫。

而且這幫人金陵武進士為了辦新軍、辦海軍,就得可著勁兒撈錢,所以金陵朝廷的稅收也越來越重,那些“無官士大夫”想要逃稅也就越來越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