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高太尉上梁山!

金賊終於退兵了!

雖然不是退兵回老家,也不是退回燕雲,僅僅是從大伾山和天成堡以北10裏開外退往黎陽縣城,也就是退了20多裏的樣子。如果趙楷選個能見度比較好的時候登上大伾山的高處,還能看見完顏兀術所部的行軍隊伍正在逶迤北上,緩緩接近還在金賊控制下的黎陽縣城。

而在黎陽以北的湯陰,如今正屯駐著一支人數多達十數萬的金人大兵——他們是完顏阇母、完顏宗望率領的金賊東路軍的主力,在正月初四日就抵達了湯陰縣城,隨時可能大舉南下!

所以開封府的危機,大宋朝的危機,還遠遠談不上解除呢!

但是在宣和七年正月初六清晨時,興沖沖登上大伾山的制高點,目睹金兵徐徐而退的趙楷,卻還是興奮的有點手舞足蹈了。

“哇哈哈……金賊退了,金賊退了,朕打勝了,朕這回是旗開得勝了,這下可好了,開封府暫時可保無虞了!”

跟著趙楷一塊兒上山一群文武大臣聽見這位大宋官家的話,也紛紛向他道賀。

“陛下英明神武,旗開得勝,金賊望風而逃,東京高枕無憂,臣為陛下賀!”

“陛下文成武德,戰無不勝,早晚可以直搗幽燕,收復失地,臣為陛下賀!”

“陛下神機妙算,決勝敵前,乃太宗、真宗以來所未有之雄主,太上皇傳位於陛下,實乃社稷之福,天下之福!”

有人拍馬屁,當然也有人潑冷水了。

“陛下乃萬乘之尊,如今只帶區區2萬兵馬就過河阻敵,實在太過冒險,若稍有閃失,家國天下豈不危矣?”

“陛下乃天下之主,治理天下乃是陛下的職責,領兵作戰自有閫臣大將可以代勞。臣懇請陛下早日回京坐鎮,總領全局。”

潑冷水的是兩個帶兵來勤王的文臣,其中一人是個濃眉大眼,蓄著三綹須髯的白面書生,三十六七歲的年紀,名叫何栗,官拜徽猷閣待制知兗州事。

還有一人是個高大魁梧的紅臉胖子,看著有六十許歲的樣子,但依舊精神抖擻,聲音洪亮。這人名叫張叔夜,官拜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事。

這兩位任官的地方都在京東路,距離三山浮橋所在的浚州、滑州很近,而且兩人看來也是知些兵事的文官,所以反應很快,在接到勤王的大詔之後,馬上就召集了數千人馬日夜兼程的往開封府趕來了。他們在路過滑州、浚州東面的鄆州時,聽說金兵正在攻打三山浮橋,馬上就意識到得把金人堵在三山浮橋以北,於是就改變方向,不去開封府了,而是去三山浮橋救急。

兩人是在鄆州梁山泊附近遇上的,然後合兵一處,一塊兒領著六七千人,日夜兼程往滑州趕,昨天晚上才抵達滑州境內,位於三山橋東南口汶子山堡。

在汶子山堡,他們倆見到了剛剛就任知滑州事的王淵。從王淵口中,他們得知了一個差點驚掉下巴的大事兒——剛剛即位沒多久,連年號都沒來得及改的趙楷,已經禦駕親征到了三山浮橋,正駐蹕居山,指揮2萬余人的宋軍在抗金!而且還和金賊打了一仗,居然還取得了大勝,殲敵三四千人……在這場戰役當中,大宋官家本人甚至還親自上陣生擒了一個金兵大將(郭天女),真是神勇到了極點!

聽到官家如此神勇後的何栗、張叔夜可一點也不感到歡欣鼓舞。雖然宋朝的軍事體系就是圍繞禦駕親征設計的——在正常情況下,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無論是文臣、武將、內侍,都不能擁有指揮大軍和前敵地方的全權。

但是宋朝的文臣同時又不大贊同官家親征,認為不到萬不得已,同時又有萬全的把握,官家還是因為坐鎮朝中,從“中”禦將。

最理想的指揮方式,就是由皇帝和一群熟讀兵書,但從沒真正見過戰場的宰制重臣在朝廷上制定具體的作戰方略,然後再畫好陣圖,交給前線的閫臣、將帥、內侍,讓他們依圖行事,不得有誤。

哦,對了,指定總領三軍的大將也是大忌。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由文臣任安撫(宣撫、制置使、經略使),以武將任都統制,以內侍監軍,三人共同執掌調度指揮之權。同時再以文資轉運使掌握大軍的後勤(轉運使的官一般都安撫使大,也不受安撫使節制),再以一群統制、統領、正將之類武將分領諸軍。

至於位於戰區的州軍府縣的地方官,也不是宣撫、安撫這樣的閫臣可以用軍法督促,更不用說以貽誤軍機的名義撤換和治罪了。

當然了,以上這套模式還是戰爭局限於一個安撫使路的情況下,如果戰爭蔓延到多個安撫使路,那就更混亂了。有時候會任命一個名義上總領各路的宣帥,有時候甚至連個宣帥都不任命,就讓下面的各路直接聽命朝廷……而朝廷哪裏能搞清楚前線的狀況?當然是在瞎指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