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堅持多大長路線不動搖!

之所以會出現副炮的爭論,那是因為現在的戰艦防護越來越好,一些海軍強國比如克魯爾王國已經是在新型戰艦上開始使用鋼面鐵甲了,同時各國的主力艦普遍奉行重甲防禦,這三四百毫米的裝甲帶都能出現在只有三四千噸的小船上。

主力戰艦上裝甲厚度更是驚人,大恒帝國海軍自身在建造當中統一級戰列艦,采取外部鍛鐵內襯柚木,其水線裝甲帶的鍛鐵最厚的地方達到了三百多毫米。

而噸位更大,標準排水量九千多噸,滿載排水量超過萬噸,號稱萬噸戰列艦的永林級戰列艦,其水線裝甲帶的鍛鐵厚度達到了四百多毫米。

這還是大恒帝國呢。

如果其他幾個海軍強國,很多都已經是采用鋼面鐵甲了,比如克魯爾王國最近幾年新建造的戰艦,基本上都已經是鋼面鐵甲的復合裝甲,防護能力更是驚人。

防護越來越好,這也意味著擊穿這些戰艦所需要的艦炮威力也是要越來越大。

同時這還受到了海戰射程的加大,進一步降低的艦炮的威力。

以往的時候,艦炮考慮的是幾百米,千米以內的有效射程的破甲能力。

現在,隨著後裝線膛炮的出現,六分儀測距儀的出現,各國海軍普遍認為,海戰距離將會直接提升到一千米到兩千米之間,而特殊情況下能提升到三千米以上甚至五千米。

這個時候,對艦炮的威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後這就使得了各國海軍不約而同的進一步提升主炮的口徑,加長身管,以提升主炮的威力。

在前裝線膛炮時代,身管無法加長的情況下,克魯爾王國以及其他強國海軍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加大主炮的口徑,從兩百毫米提升到兩百五十毫米,再到三百毫米,三百五十毫米,甚至之前都出現過四百多毫米前裝線膛炮呢。

進入後裝線膛炮時代後,各國選擇的是加大口徑的同時加長身管,克魯爾王國目前秘不示人的三百毫米三十倍口徑艦炮,大恒海軍這邊正在研發的三百毫米三十倍口徑艦炮都是這種理念的典型產物。

但是,這種大口徑主炮的威力強悍了,也能擊穿那些厚實的裝甲了,但是奈何射速太慢了。

幾分鐘才能打出去一發,而實戰中,估計射速還要更慢一些。

威力就算再大,但是打不中敵人也沒用啊!

這種情況下,該如何發展,這是困擾大恒帝國海軍的一個難題。

他們有的認為可以配屬口徑稍微小一些,比如兩百多毫米的艦炮,作為二級主炮使用。

還有的認為可以擴大一百五十毫米副炮的口徑,擴大到一百七十毫米。

這兩種方案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缺點,大口徑二級主炮的話,自然是威力不錯,但是同樣存在著射速過慢的缺點,射速只有兩點五分鐘每發左右,這和三百毫米艦炮的射速三點五鐘每發都差不多了。

而一百七十毫米大口徑副炮方案,這固然是人力裝填的極限口徑,使得射速能夠提升到一點五分鐘每發左右,但是威力小了點啊,基本無法擊穿敵主力艦裝甲。

還有更極端的方案就是,反正是一百七十毫米也好,兩百毫米也好,都是難以擊穿敵主力艦的裝甲帶,還不如多部署幾門三百毫米主炮呢。

然後再加上一堆一百五十毫米的副炮。

然而這又會帶來船體增加,需要防護的面積更大,所需要的動力也更大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此直接導致技術難度成倍更高。

同時就算增加了主炮的數量,但是實戰中也難以協調統一射擊。

這個看似極端的方案,其實林子然是很關注的,這方案在他看來,和地球上的一票戰列艦的艦炮布局方案很類似,弄上八門十門甚至更多的大口徑主炮。

但是之所以說這方案是極端方案,就是以目前的技術難度很難建造出來,勉強搞估計搞出來的也是個三不像。

海軍內部的諸多爭論,直接影響到了海軍對戰艦的設計建造,以及未來的戰術制定。

對此,林子然利用自己在地球上的經驗統一了海軍的聲音。

甭管其他國家怎麽搞,但是大恒帝國海軍要堅定自己的路線!

什麽路線?

多、大、長!

林子然用了很符合大恒人胃口的話作為總結:艦炮要多,口徑要大、身管要長!

大恒帝國海軍,要麽不玩,玩就要玩一票戰列艦排著隊上去,用海量的大口徑艦炮淹沒對手!

這種情況下,為了組織更多的戰列艦列隊作戰,同時用海量的大口徑艦炮淹沒對手,沒有什麽比側舷對敵更適合的了。

那些船首對敵,甚至搞一堆撞角的戰術思想林子然並沒有直接批判為不正確,只是說,這種戰術思想不適合大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