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貓娘和小狐娘

20號,周三,上午。

莫高窟。

周離戴著鴨舌帽,背著書包,兜裏揣著一張買門票送的絲綢,跟在人群後頭走進一間洞窟,然後機械式的仰頭看向壁畫,表情略顯呆滯。

耳機裏不斷響起講解員的聲音。

莫高窟大概是敦煌最有名的符號了,因此雖然是淡季,人還是不少。據說在旺季最誇張的時候,提前一個月都買不到票。

莫高窟的門票分淡旺季。

旺季有A、B、C三類門票,遊覽的洞窟不同,最多可以遊覽八個洞窟。淡季則是D、E兩類門票,都可以遊覽12個洞窟,而且因為人少,遊覽的時間會比旺季寬裕很多,導遊講解也更詳細。所以如果是很喜歡莫高窟文化的人來遊覽,最好是挑淡季。

然而想要看懂壁畫還是有門檻的。

許多人慕名而來,卻失望而歸,感覺浪費了一筆錢,卻什麽也沒獲得,不過走馬觀花一通罷了。

尤其是在旺季買B類門票的遊客們。

這源於人們對它的不了解。

不了解,自然就看不懂。

還有一些人很難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所以又會覺得無趣。

就比如周離身邊的一對外國情侶,他們聽講解也聽不懂,還不準拍照,堅持了幾個洞窟後終於忍不住,直接扭頭走了。

再比如槐序和團子。

團子才看了兩個洞窟就無聊得直打呵欠了。槐序更是完全理解不了這些已經褪色的東西有什麽好看的,還有些都被刮花了,別說這樣的,就是以前剛畫好、顏色還鮮艷的時候叫她來看,她都不會來看,除非包吃包住。

因此她們倆甚至早在外國情侶之前就離開了洞窟,此時正在外頭玩耍。

只剩下周離一個人跟隨大部隊遊覽。

他來之前做了功課,閱讀了一些關於莫高窟文化的文章,收獲不大,但至少知道了如何去欣賞壁畫上的內容。再加上門票自帶了兩部有助於了解洞窟文化的電影,不僅好看,也對遊覽洞窟有所幫助,因此他還勉強看得進去。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不同文明碰撞的結果,不同朝代與不同政權在這裏攜手修建了千年,才有了如今盛景。

雖然莫高窟的建造與佛教有脫不開的關系,雕塑與壁畫的內容都與佛教有關,但它的藝術價值卻絕不僅僅在於宗教,壁畫中所描繪的內容也不僅僅是佛國凈土和信徒朝拜。如果你足夠仔細,那麽你將能從中找到伊朗、印度、希臘等多種文明的藝術痕跡。如果你不關心藝術,你也能從那些小人中發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與各朝代不同的文化習慣,你會為之驚訝的,因為有很多東西都超出了現代人的慣有認知。

總是能有所收獲。

而周離覺得一件寶貴的藝術品總是要有些意義,它記錄著什麽,它代表了什麽,它反映了什麽,如果都沒有,他就理解不了。

敦煌的壁畫尤其詮釋了這一點。

周離一眼能看見的就是它所記錄的內容——

古人的衣食住行、娛樂方式、精神食糧,甚至古人的技術產品,這上面都找得到表現。

而就算不看這些,只從當時人們下筆所運用的線條來看,也能看出許多東西。

最早的洞窟建造於東晉時期,當時壁畫上的菩薩還是西域樣貌,余秋雨先生說‘甚至能看出從印度起身時的樣子,深線粗畫,立體感強,還裸著上身,余留著恒河岸邊的熱氣’,那時佛教在中國才剛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上的菩薩變得更活潑,身形修長,衣著也隨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變得更大膽了,甚至有些看得出清麗病態之美,從中你看得出那時的風流名士們的審美與癖好。

到隋朝病態之美就消失了。

唐朝時期,畫工們的筆鋒變得更自然,下筆更隨意,人物的神情變得更恬靜,女性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是盛唐才有的自信與開明。

……

透過壁畫,周離仿佛能看見當時的世間,而它就像是一個倒影,處處都是那個時代的文化與風情所留下的印記。

那也是槐序生活過的世間。

因此周離覺得有意思。

因此槐序覺得無趣。

周離走出最後一個洞窟時,比莫高窟最古老的洞窟還更古老的老妖怪就坐在石凳上等待著。

今天的她是一個西域美女的形象,在進入莫高窟之前,她換了一身敦煌風的古代服飾,艷麗吸睛,配上她的容貌,仿佛即將飛天而去。然而這位飛天仙女此時卻左手拿著一個肉夾饃啃著,右手還拿了三個備用,將這份氣質破壞得七七八八,也從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歷史的厚重。

比老妖怪更古老的小貓娘站在一旁,仰著小腦袋眼巴巴的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