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2/3頁)

他們親眼見識傳教士煽動人心,有些人還對大清百姓十分傲慢,甚至還有人試圖幹涉大清地方管理,觸犯律法。

而也正是因此,雍正才在登基後不久,又一次下令驅逐傳教士至集中之地,只有願意為朝廷效力的傳教士才能入京。

胤礽受先帝影響,對西學曾經也十分用心的接觸過,只是這些年斷層,正好到了這裏,他便派人請了不少傳教士來,當然,是秉承善意的傳教士。

之後還搜羅了西方的書籍命人翻譯,還有傳教士和大清海商帶回來的西方物件兒,不限於擺件、飾品、服裝,還有火器和一些藥品之類的東西。

總是所有從前沒見過的,他們都要瞧一瞧。

這其中有大片的琉璃,據傳教士說,外國會用在窗戶上,就連大清海商也說,這種琉璃窗戶,比紙糊的更保暖,也更美觀。

這種能夠改善生活水平的事,自然是要立即派人報到京城。

但雍正第一時間便知道了,直接命內務府大量采購這種琉璃,準備給宮中換上新式琉璃窗戶。

還有旁的許多新奇的東西,弘歷這個年紀的少年自然有些興趣,但於他而言,僅止於興趣,並不十分熱衷。

倒是胤祜極有興趣,整日裏都跟在二哥身邊,連聽帶問,還用他額娘給他寫得對話,跟外國人簡單交流。

他多年來受到額娘們言傳身教,包容度高,也並不自大,許多於他來說天方夜譚一般的理論科技,都讓胤祜見到了另一個世界。

胤祜的算學啟蒙於檀雅,大概是基礎打得牢,後期學習時輕松,對算學的興趣一直不減,在算學上的造詣不低,可看外國的算學書說容易卻只是相對於身邊的人。

這讓他起了勝負心,如饑似渴地吸收,胤礽亦有優勢,兩人幹脆便一起研究那些書籍。

這一看一對比,便發現短短數十年,西方變化極大,許多奇怪的東西似乎都是這些年出現的。

弘歷被動的聽著他們討論,政治、經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偶爾也會參與幾句討論,常常會意見相左。

而三人,包括偷聽的雍正,唯一統一的意見,便是在聽到某些國家的政權變更時,都表示排斥,他們都維護皇權。

還有某些外國商人認為大清海禁過於嚴苛的話語,幾人都十分不屑,他們已經聽大清海商說過,大清海商出海,那些國家也有許多港口保護政策,有些甚至不允許大清海商登陸或者靠近港口。

不過都是趨利避害,大清的海禁不可能取消。

只是討論時,三人和第四人對西學的態度迥異,總是說服不了彼此。

胤礽會稍稍偏向於弘歷,常在兩人爭論激烈時打斷,胤祜總處於弱勢,也知道不好太跟弘歷爭執,便擺弄著一面清晰照人的玻璃鏡,嘆道:“如果能有機會出使,親眼看一看便好了……”

這只是他少年人的期望,自然無人回應。

雍正從鏡中看到二十二渴望又失落的眼睛,一時無言,竟是有種滿足他的沖動。

而胤祜他們在廣州停留許久,廣州的舶來品都送至京中了,他們還是沒有要離開廣州的意思。

雍正將一部分送至安壽宮,一部分留在養心殿,然後穿上外國人的衣服,在宮侍們驚異的眼神中,走來走去,還命畫師給他作畫。

畫人像時不能動,出於炫耀心理,他還召見了幾個兄弟,問他們如何。

老三、老八、老九、老十、十二看著他抽風,還要面無波瀾地誇贊幾句,心裏十分憋屈。

雍正手裏拿著根拐杖,一下一下地敲擊地面,忽然問道:“朕派使團出使西方,如何?”

幾人皆驚訝,老三沒控制住,音調有些高,“為何?出使耗費巨大,恐怕勞民傷財吧?”

雍正原也是忽然一提,瞧見幾人那不淡定的模樣,反倒從容下來,“海商暴利,若是帶些商品沿途交易,許是也不需要國庫負擔。”

幾人不知是否該支持,面面相覷。

雍正隱隱又有幾分得意道:“出使乃是為揚我大清威名,由朕私庫承擔也無妨,虧爾等還是皇親國戚,如此小家子氣。”

幾人嘴角抽動,當他們不知道他借著四阿哥和胤祜遊學,在揚州薅了一波羊毛呢?

而雍正說出來更覺得有必要出使,在幾人身上一掃,問:“你們誰想去?”

幾人的頭下意識地垂得更低。

雍正沒得到眼神對視,手裏的拐杖脫手,正好倒向九貝子胤禟的方向,便道:“天意如此,老九,就是你了。”

九貝子死死盯著那拐杖,咬緊牙關,良久,才吐出一句:“皇上,此事需得從長計議。”

太監撿起拐杖,雍正接過,重新擺好姿勢,嘴角微微上揚,道:“朕說過立即出發嗎?既是選中老九你,自然要由你擬一份詳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