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胤祜被晉封為貝勒, 除此之外,雍正欽點他為內務府廣儲司和會計司的總管郎中,淩駕於兩司之上, 不參與廣儲司的內廷分配和會計司選送太監、宮女等的具體差務, 只管理皇上的私庫。

其中, 江寧、蘇州、杭州三個織造府, 以及各地八百多處皇莊, 乃至於即將興建的玻璃作坊,胤祜皆有督管之權。

而胤祜並不參與織造府、皇莊和玻璃作坊等的實際經營,最主要的職責是替皇上管理私庫各項收入、支出,將來雍正所有的私庫撥款, 全都要經過胤祜這個總管郎中之手,於其他對接部門來說,官職不算大,權力不可謂不小。

胤祜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是上折一封,奏請皇上在大清興建一所綜合學院, 這個學院有別於大清之前的官學和近年來漸漸放松開來的民間書院,並不學八股文等, 而是主要研習算學、工學、農學等學科, 以便為大清網羅更多且更多樣的人才。

雍正早就知道胤祜在準備這個折子,但是並不十分了解細節, 他們彼此之間雖有聯系、交叉, 實際皆有各自的生活圈層, 尤其是雍正, 忙碌到只能抽時間休息娛樂, 自然不可能時時關注胤祜。

此時雍正認真地看完這封折子, 並未給予評價,而是先問道:“這是你一人所書嗎?”

他居帝位越久,積威越重,胤祜不敢隱瞞,答道:“回稟皇兄,此奏折乃是臣弟與二哥一同商討所擬。”

“借鑒西洋學科興起之風,摒除西洋學院糟粕之學,不拘一格培養人才……”雍正念出折子上的後幾句話,“你可知這樣一所開創先河的書院,便是排除萬難順利建成,廣收學子之時定然也會受到重重阻礙。”

胤祜躬身沉靜對答:“皇兄,臣弟以為,這樣一所學院乃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之舉,便是暫時有些艱難,百年後也定會如出使西洋一般成為後世瞻仰皇兄的功績。”

雍正不置可否,他是個務實的人,帝王的功績終歸是在江山百姓,一所學院帶來的名聲,不如民心所向,不過年輕人幹勁十足,他也沒必要打擊,便松口應允了。

雍正順便還劃了一塊兒地給胤祜,隨便他折騰。

胤祜大喜,喜過之後,期期艾艾地問:“皇兄,那這建學院的錢……”

雍正眉頭輕輕一挑,問道:“你這一趟出使,百萬兩未賺到,幾十萬兩也該賺到了,學院是你主張建的,地也已經分給你,其他花銷,難道還要朕來承擔嗎?”

胤祜一下子苦了臉,“皇兄,臣弟便是有些積蓄,也負擔不起一所學院啊,而且還有日後的維系所出,難道都有臣弟一人負責?臣弟還要當山長不成?”

無論這所學院教授什麽,沾上一個“學”字,便是巨大的名聲,一個先帝皇子,怎麽可以擁有一所學院,甚至還成為山長。

胤祜這是在表明他的態度,他只是主張,並無其他野心,當然,不想一個人出錢,緊緊巴巴地維持一個學院運轉也是極重要的原因。

雍正自然也不會真的為難他,轉而道:“你若是能讓弘歷對書院起興趣,朕便出錢,若是不能,朕恐怕便要再仔細思量思量。”

胤祜不願知難而退,離開養心殿便思考如何打動弘歷,而在沒想到確切的辦法之前,也並不耽誤他跟弘歷重新拉近因幾年未見而疏遠的關系。

弘歷入朝多年,比起當年的少年模樣,更添了幾分不露聲色和威儀,已經很難從他表面的神色言語探知到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兩人很迅速地恢復到比較親密的狀態,可與其說是胤祜的努力,不如說是弘歷的順水推舟,但是成年人之間的關系,親密也有界限,尤其是弘歷這樣的身份,一舉一動都得分外注意,很多事情需要權衡利弊,不再像少年時那般可以隨意言說。

胤祜始終找不到切入點提及,或者說他已經很清楚,利益才能動人,當他真的將這樣的置換擺在明面上之後,他就得徹底擺清楚自己和弘歷的關系,這讓胤祜多少有些悵然。

雍正全都看在眼裏,也不提醒,就讓他一人慢慢摸索前行,直到融入進朝堂官場之中。

心態擺正,胤祜想出辦法也並非難事,四阿哥弘歷表面溫和爾雅,實際是個極驕傲的人,想要投其所好,自然不能直接送上去,而是要假作不經意地被發現,激起弘歷的勝負欲。

是的,正是勝負欲。

弘歷是個自視甚高的人,同時他極為崇拜祖父康熙,這兩點都能利用。

胤祜借出宮開府前設宴邀請弘歷、二十胤祎、二十一胤禧、弘晝,胤禧喜文,早就對胤祜帶回的西洋書籍表示過興趣,他應該會主動提起,便是不提及,胤祜提前交代一句,胤禧連問都不會問也會幫他。

而胤祎和弘晝都不會附和那些談書論道的話題,弘歷卻不會缺席,胤祜一方面提聖祖對西學的推崇,一方面提及出使時跟西洋學者交流時泛起的不服氣,然後再以出使海商獲取的巨大利益震動幾人,他的目的便成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