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掎角

高仙芝首先道:“下官原為白雲宗外門執事,此為邊令誠要脅下官的原因,其實下官二十年前投入軍中之後,就漸漸與宗門不相瓜葛,入金丹、元嬰,都是在軍中而成,與白雲宗無幹。”

顧佐問:“你為潼關大將,白雲宗沒有拉攏你麽?”

高仙芝道:“李史魚來找過我,但我跟他說,我不想禍亂天下,他便走了。”

封常清也道:“我和高公情形類似,與王屋派的交葛,這些年很少了,論起來,我和龍長老還是師兄弟,當年他入了內門,我則在外門。也只有太師這般純粹修行宗門出身的,才能知道我和高公的尷尬,我們這種外門弟子,當年不過是宗門的過客而已。”

封常清從軍之時,是從高仙芝的親軍侍從幹起的,因才幹卓異而屢次超拔,可以說深受高仙芝提攜之恩,雖然如今地位已經平起平坐,卻時刻恭呼“高公”。

顧佐聽罷點頭:“二位將軍的本事和品行,我都知曉,也很敬重,若二位真願加入懷仙館,我求之不得。”

封常清和高仙芝當即拜倒,口稱“館主”,聽顧佐間要講述了一番懷仙館的歷史,受了懷仙館長老之職。

於顧佐而言,能收納這兩位大將,自是喜出望外,兩人不僅知兵,手下有兩萬多自潼關下來的戰兵,而且本身還是元嬰修為。有了兩位元嬰加入,懷仙館實力再次突飛猛進,達到了三元嬰,在這亂世之中,自保之力大增。

兩萬余潼關敗軍湧入長安,令長安的氣氛更為緊張,但顧佐對守住長安卻多了幾分信心。

陳玄禮和李嗣業的北衙精銳五千余人,哥舒翰、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南衙禁軍兩萬余人、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潼關守軍兩萬余人,再加上顧太師嫡系的南吳軍和益州兵四千余人,募集城中修士和武師、精壯,又得了三萬人,整個長安已經聚兵八萬。

高端戰力上,有煉虛修士岐王領銜,十四名元嬰,金丹近三百人,築基修士近兩千人。

長安軍甲充足、配備二十萬大軍不成問題,糧草也十分充盈,全城軍民可堅持半年以上。

所謂守城不可死守,坐困於城中是不行的,顧佐的打算是兵分兩路,一路以龍武軍和南衙禁軍為主力,依托朱雀大陣緊守城池;一路由南吳軍、益州兵和潼關軍駐兵於城東的龍首原,借助龍首原較高的地勢,以龜甲離玄陣凝聚土墻,結成大寨,用天都陣守禦,輔以三元極真法陣和兩儀劍光陣,和長安呈掎角之勢,互為奧援。

這樣的防守布置,顧佐相信守住長安是沒有問題的,朝廷同時還向天下頒布了勤王令。

至少顧佐掌握的情況來看,自家的兩詔八州之地已經快要動員完畢,一支萬人大軍即將北上,同時,麗水詔、益州也在組建勤王軍,人數在兩萬左右。

關內各州的勤王軍正在向長安進發,山南、江西等地也有不少州郡正在組建勤王軍。

只要頂住叛軍一段日子,矬其鋒芒,形勢就會逐漸好轉。

二月初一,龜甲離玄陣在龍首原上聚起了圓形土墻,南吳軍、益州兵和潼關軍在土墻之內整備戰守法器,以廢置的自雨山莊為中軍轅門,結成堅固的大寨。

二月初二,兩座天都大陣、三元極真法陣和兩儀劍光陣布置完畢,就算安祿山以三煉虛齊攻大寨,應對起來也不在話下。

二月初三,交過手的崔乾佑和尹子奇率軍一萬抵達長安,接著是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田承嗣等大將,各領本部,於長安以南和龍首原以東下寨。

二月初四,長安東北方向出現了史思明的旗號,同日下午,東南方向看見了安祿山的帥纛。

二月初五,顧佐在長安城南的明德門上,見到了乘九馬車駕巡城的安祿山。車駕所過之處,偽燕叛軍高呼“萬歲”,呼聲地動山搖。

天子李亨也在城樓之上,望之而面露懼意。顧佐安慰道:“陛下勿憂。此為賊軍兵鋒最盛之時,咱們穩守城池便可,十數萬大軍屯於野地,又在我堅城之下,只利速戰,只需拖他個兩三月,軍器糧秣跟不上,敵軍必亂。”

見顧佐鎮定自若,李亨也稍微平復下來,連聲道:“就指望太師了!”

顧佐讓人將李亨送回宮中,把洛君叫來問話:“點過麽?”

洛君道:“安逆中軍五萬,安守忠等各部加起來四、五萬,史思明大營也是五萬人的規模,加起來十五萬人左右,大概就是這個數。”

顧佐疑惑道:“他不是在東都稱帝了麽?主力都帶來長安,就沒想著在東都留鎮一支信得過的兵馬?還有河北,按理說也當有心腹大將鎮守才是,為何都帶到了長安?是真想畢其功於一役?”

拿這個問題征詢何履光的意見,何履光道:“很可能便如太師所言,安祿山就是想一戰定江山,或許是他太過自信,又或許有別的原因,但無論如何,都不是用兵之道。哪怕長安丟了,我軍還可以退往益州,想一戰而定天下,未免想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