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把營歸(第3/4頁)

都是騎兵,也就都是行家,面前這支騎兵的素質和氣質如何,他們心裏有數,如果是蒙著眼,那倒可能試試,但眼睜睜地拿自己去當雞蛋嗑石頭,就沒人願意這麽做了。

可以說,乾人以文壓武近百年,所呈現的惡果已經出現了,雖然乾軍之中確實有不錯的將領,也有一些帶著熱血悍不畏死的兵士,但是在總體軍武風氣上,還是無比低迷的。

軍人的社會地位低下,所造就的那種軍人自己的自暴自棄,榮譽感的缺失,所釀造出來的後果,定是無比苦澀。

只不過,鄭凡心裏還是有些不滿意,開口喊道:

“要是再給老子七八千騎兵,老子就不用跑路了!”

鄭凡覺得,自己麾下的這一千多騎兵,裝備的優勢在前,梁程的指揮在前,可能和鎮北軍有差距,但和同等數量的靖南軍比起來,真的就是不分伯仲。

若是此時自己手底下有一萬靖南軍鐵騎,莫說先前綿州城定然是破定了,就說此時跑路時,也可以像春遊一樣悠哉悠哉一些,甚至還能好整以暇地跟這些追擊過來的乾人騎兵交換一下紀念品。

鄭凡以前老家有個叔爺,在家族過年聚會時就曾聊過,自己以前在老山前線時,和對面的越南鬼子交換肉罐頭吃的事兒,說是自家的罐頭,早就吃膩死個人了。

那時候的鄭凡還很疑惑,打仗,還能這樣?

現在,他有些明白了,只要你有底氣,確實可以這樣。

“呵呵,這豈不是和當初滿清入關前一樣了麽。”阿銘說道。

很多人只知道吳三桂引滿清入關,卻不清楚事實上在之前的好些年頭裏,後金八旗就曾數次破關而入,一路燒殺搶掠順帶到北京城下遛個馬,跟城墻上的崇禎皇帝請個安。

等後金撤退時,載著劫掠而來的財貨,自然走不快,但明軍只敢跟在後面,等著後金兵撤退離開城池時明軍再進入宣布“光復”該城,一直禮送到人家出關。

王朝末年,武備廢弛,外加能打的兵和將都凋零了之後,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的場面。

在鄭凡看來,這尊大乾,真的很符合王朝末世的情景,自己兩次作死都沒能死成,還滿載而歸,就是最好的證明。

唯一讓鄭凡不解的,大概就是靖南侯明明早就回來了,卻一直只是下令讓下面的雜牌軍軍頭子們自己出來覓食搞事,而靖南軍大營一直沒有任何的動作。

這是在等待機會麽?

鄭凡清楚,靖南侯一直在等乾人三邊主力上鉤,好一口氣吃掉其三邊主力,但現在乾人朝堂上明顯是有能人的,那位原本“喪權辱國”退讓的楊太尉一直沒被調離,一直繼續著他的龜縮政策,且乾人各處的主力兵團都已經北上了。

這要真的是打持久戰,龜縮不出,燕國該怎麽辦?

好在,鄭凡雖然是燕人軍官的身份,但可沒有身為燕人的那種心懷大燕的覺悟,自己能吃飽能發展好才是第一要務,至於未來嘛,隨他去吧。

騎兵,一直奔馳到東方開始泛白,大部分的乾人騎兵要麽馬力不支要麽就是眼瞅著邊境線都要到了,也就放棄跟隨了。

但是,在後頭,卻仍然有一支一千多人的騎兵,還在緊追不舍。

只不過奈何對方的戰馬素質比不得鄭凡這邊,所以一直沒能追的上來,而且前面的乾人袍澤,也沒人為他們這支追兵去發動自殺式沖鋒幫忙拖延一下時間。

養騎兵,可是很費錢的事兒,翠柳堡的騎兵,可都是荒漠來的馬,各方面素質都是一等一。

其實,包括鄭凡在內,後世很多人所熟悉的馬,都是遊樂園或者平時在公路上看到的那種馬,以滇馬居多,這種馬質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徑,雖數十裏而不知喘汗。

但真正的戰馬,所謂的“高頭大馬”,絕對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否則鄭凡熟悉的那個時代漢武帝就不會因為得到汗血寶馬而如此激動非常了。

終於,翠柳堡的騎兵沖破了前方乾國的堡寨防線,堡寨內這一次也只是放狼煙,沒有人敢出來阻攔這支來勢洶洶的鐵騎。

鄭凡回過頭,看向身後遠遠的從昨晚自綿州城外圍一直死追而來的那支騎兵,笑了笑,

我靜悄悄地來了,

我又極為囂張地走了,

你追我啊!

……

領軍追逐了半夜的銀甲將領舉起了手,這支騎兵都放慢了馬速,其實胯下的戰馬已經有些透支了。

“少將軍,這支燕人騎兵速度太快了,他們還有馬可以換。”

銀甲將領面色深沉如水,

發出了一聲不屑的聲音:

“不是燕人跑得快,是我大乾的三邊官軍畏敵如虎。”

“少將軍,慎言,慎言,這裏可不是在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