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入吾彀中

“楚國那位四皇子以監國身份攝政,沒有登基?”

“是的太子殿下,根據楚國那邊傳來的情報,確實是這般,楚國來使所用的楚國詔書上的落款,也是他大楚攝政王,而非他大楚皇帝。”

太子聞言,笑了笑,扭頭看向身旁的禮部尚書寧方盛,道:

“寧老,您覺得那位楚國四皇子到底是何意?”

明明已經擊敗了其他幾位奪位的皇子,也得到了楚國國內的幾家有著柱國的大貴族支持,他偏偏卻沒順勢繼位,而是改封自己為監國。

其實,在戰術上重視對手,在戰略上藐視對手,這話,自古以來就有之。

尤其是在國與國的層面中,將對方視為“名利之徒”也是一種政治正確。

更別提如今大燕,雖說曾在望江初戰中失敗了一次,但最終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局,幾年以來,連番對外大勝,莫說大燕百姓那膨脹的家國自豪感,就是這些真正地朝堂執牛耳者,也是自信氣度顯然。

點評其他國家的官家或者皇子大臣時,自是會帶上一種上位者俯視的慣性。

當然了,該怎麽分析還是得怎麽分析,自信是自信,但也沒天真地認為對方就真的是傻子。

“太子,依老臣看來,許是楚國青鸞軍被困玉盤城,我大燕鐵騎驅逐野人後,一統三晉之地,使得那位楚國四皇子在奪位之後失去了從容布置的時機。

不繼位而先自封監國,想來,也是想著團結和整合國內各大勢力,先應對來自我大燕的壓力。”

太子點了點頭,他也是這般想的。

放著那尊位置,不急著坐上去,是不想麽?肯定不是的。

身為一國太子的他,沒人比他更清楚那張龍椅的吸引力到底有多恐怖。

這時,戶部尚書徐廣懷則開口道:

“其實,沒急著繼位,想來也是因為咱們燕軍的進軍速度和取得之戰果,超過了他原本所設想。

太子,寧老,咱們眼下,還是得先將這些國書和條約細節給早早敲定了為好。”

國書,是楚國送來的。

不管那位四皇子是楚皇還是監國攝政王,他都不可能放任那四萬青鸞軍在玉盤城裏餓死。

但很顯然,那位是沒打算派出大軍再來一次遠征,而是希望以和談的方式,求一個體面一點的收尾。

楚國開出的條件,不可謂不豐厚,首先,原本司徒家手中的鎮南關將歸還燕國;

同時楚國將承認大燕對三晉之地統治上的法理;

這是前兩條,

這是對之前的那一場戰爭做一個交代。

接下來,還有兩條。

一條,是燕楚兩國將簽訂盟約;

楚國攝政王在國書中回憶了當年姬家和熊家一個燕侯一個楚侯,都是奉大夏天子令開疆拓土的袍澤,彼此本是一家人。

所以,自此之後,雙方將守望相助,燕國遇到蠻族威脅時,楚國會幫助;楚國遇到山越威脅時,燕國會幫助。

這是一句屁話,

且不說百年來,大燕將蠻族給揍得完全沒了脾氣,就說楚國那邊的山越百族,都已經被楚人驅逐到真正的窮山惡水之間,估摸著都快滅族了。

雙方都沒有敵人了,還守望相助個什麽東西?

就說真的哪天山越忽然崛起,蠻族也崛起了,一個,在大燕的最西邊,一個,在楚國的最南面,彼此相助來得及麽?

當然了,燕人知道這是屁話,楚人肯定也是知道的,所以,按照外交習慣,屁話後面,肯定會跟著真正有用的話。

那就是第二條,燕楚將成“兄弟之國”。

楚國攝政王因為還沒繼位,所以想遙尊已故楚國先皇和燕皇成為“兄弟”,誰大誰小,論年紀還是論國力都無所謂了,直接跳過了這個爭論,反正,楚國攝政王可以認燕皇為“叔父”。

這是四大條,

下面,還有一大堆的瑣碎細節。

比如,楚國將賠償燕國糧食、財帛等等,以平息燕國憤怒,且願意仿照當初的乾國,對燕國每年遞交歲幣。

楚國來使,姓景,叫景陽,乃楚國大貴族景氏之人,為楚國攝政王親信,此次合約,完全由其代表楚國攝政王的意志來洽談。

本著對等的原則,一個“侄兒皇帝”派來的人,自然得交給下一輩去處理,所以,燕皇就將這件事交給了太子。

由太子負責率相關官員進行洽談,以期得到一個燕國最好的結果。

身為戶部尚書的徐廣懷對這次和談很是看重,燕國需要休養生息,與民更始,如果能夠和楚國達成盟約,不管這盟約有效沒效,至少能維系住個五年和平吧?

五年不打仗的話,燕地可以進一步地發展,晉地也能相對地恢復一些元氣,錢糧上面,也就能從容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