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足跡(第3/4頁)

“去,換身衣服,隨我出去。”

柳如卿有些意外,她現在雖然也是王妃,但和那兩位比起來,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妾”,跟著男人拋頭露臉的事兒,一般是輪不到自己的。

但她也沒拒絕,畢竟那兩位現在身子不方便,再扭捏什麽,就沒意思了。

柳如卿起身,先行回房更衣。

客氏上前,對著跟在後頭慢騰騰的倆丫鬟啐罵道:

“倆浪蹄子,腿軟得都走不動道了,早晚給你們許配出去!”

說著,客氏自個兒就走到茶幾前,彎腰收拾果盤茶水,正好背對著王爺。

擦了半個下午槍的王爺順手一巴掌拍上去,浪濤滾動,回彈有力。

“爺~~~”

客氏雖然不是房裏人,但到底曾給王爺喂過奶,也算半個家裏人了。

這時,還沒走遠的那個丫鬟膽兒挺大的,回頭笑道:

“嬤嬤,喊兩聲王爺更喜歡哩。”

客氏當即羞紅了臉,罵道:

“嗨,看我不撕爛了你的嘴!”

……

平日裏,王爺出王府公差,都是有行駕陪同,倒是不講究什麽鑼鼓喧天旗幟招展,但那一排排一列列身著錦衣挎著飛魚刀步伐整齊的親衛,已經足夠宣示王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但這一次,

王爺是坐馬車出去的。

柳如卿換了身樸素的正裝,陪同著一起坐在馬車裏。

馬車進入了學舍;

王府的學舍最早在盛樂城時就開辦了,之後不斷遷移進雪海關再到如今的奉新城,學舍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

基本上,標戶家的適齡孩子都會在裏面就讀。

而對非標戶家庭的孩子,就很難。

諸夏文化的傳統就在於父母只要條件允許,對孩子就很舍得,若是在偏僻之地也就罷了,大家大哥不笑二哥,可偏偏就在你跟前,你能看得真切,別人家的孩子在學舍裏上學,你家還在家裏玩泥巴,這怎麽受得了?

故而每次王爺點兵,那麽多人踴躍地想要進民夫營進輔兵營就不難理解了。

與之相比,“免費”學舍的成本,可謂不值一提。

得虧晉東人口現在不夠多,真讓奉新城變得和穎都一樣,瞎子可能會鼓搗出“學區房”來去進一步地開展刺激。

今日,

是學舍第一批學生正式畢業的日子,所以鄭凡這個“山長”,得來。

學舍分為兩部分,經過選拔出來後,適合從軍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就分了出來。

將來要從軍的孩子會多培養兩年,當王爺的輪值親兵亦或者在軍營裏待過,其余的孩子,早早地去了各個鋪子作坊裏開始當最初級的技術工。

這個世界永遠都是那麽的現實,刀槍不夠鋒銳,你將自家建設得再好,也只是給別人做嫁衣。

燕人向來就有重軍功的傳統,奉新城裏的百姓,更是將送孩子從軍視為最為可靠也最為值得期待的上升渠道。

畢竟,自家王爺戰無不勝不是!

鄭凡到學舍後的校場時,已是黃昏。

校場上,整齊地排站著八百多個孩子,哦不,是少年郎。

當錦衣親衛列陣而來馬車駛入時,

這一批畢業的孩子,在校官的一聲令下,全部單膝跪伏,右拳撐地,

齊呼:

“拜見王爺!”

“拜見王爺!”

這一批孩子裏,有熟面孔。

最優秀的,在最前面,是鄭蠻和劉大虎他們。

而且其中,因為最早接收孩子時,大多是流浪兒,裏頭泰半是陣亡將士用自己撫恤銀子換來的孩子改姓入列的。

而且王府下紅帳子裏的姐們兒也有捐銀子塑牌位領孩子的傳統,這一點,從盛樂城時就保留了下來。

“爹”是王爺的兵,為王爺戰死,自己,是靠王爺的撫養長大,如今,更要靠王爺的扶持走入王爺的軍中為王爺效力;

死士,都沒這麽徹底的。

等這批孩子進入軍中之後,等他們逐漸成長到一個個校尉軍官時,王府下面軍隊,將會更加地忠誠且一直凝聚在王爺的身邊。

下一批,再下一批裏,野人孩子、楚人孩子、蠻人孩子會更多,且此時王府下面各鎮兵馬成分也很鮮明,他們的存在,會將成分復雜的軍隊,進一步地彌合起來。

在這一點上,瞎子的安排,是很具備前瞻性的。

王爺走出了馬車,在其身後,站著柳如卿。

看著這些跪伏在自己面前的少年郎,鄭凡心裏有些感慨。

擱在後世,三十歲也能被叫做不懂事的孩子;

但在如今,這些少年郎已經背負著自己的使命要投身行伍了。

王爺和側王妃給少年郎們一個個地頒發腰牌,

王爺負責輕拍每個少年郎的肩膀,行奉新城很流行的“拍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