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上縣城去(第2/2頁)

“有一點吧……尤其是詩賦和雜文,我還未向你請教過。”張文海顯得有些頹唐。

“我看過你做的詩,韻腳平齊,言之有物,其實還算不錯。”楚辭這是真心話,他在現代也選修過《古典格律詩詞鑒賞與創作》這門課,但對比土生土長的古人來說,他的詩確實寫得不太好。

“既然楚兄這樣說,我心裏就放心了。”張文海確實欣慰,他終於有一個比較好的地方了。至於雜文,一般像他們學子之間的較量,是不會涉及進去的,畢竟一篇雜文所花的時間,可能是前者的好幾倍。

楚辭眼珠一轉,心裏起了一個壞念頭,他對張文海說:“若是張兄實在沒把握,在下也可以傳授張兄一個制勝法寶,如何?”

張文海一聽大喜:“善!請楚兄賜教,在下洗耳恭聽。”

“附耳過來!”

一番耳語之後,張文海目瞪口呆,良久,他佩服地說道:“楚兄剛才所傳,在下聞所未聞,楚兄果有大才焉!”

楚辭擺擺手:“不,我哪有什麽大才,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張文海對楚辭的好感又上升到了一定境界,這麽優秀還這麽謙虛,先生真乃神人也!

到了縣城門口,楚辭掀開簾子往外看,發現城墻比鎮上的要高大的多,城門也開的更大,衛兵的人數是鎮上的一倍。

城外一共兩條隊伍,大家排著隊準備進城。衛兵一般都把進城的人和墻上告示上的圖畫對照一遍,沒發現問題的基本都放行了,只有幾個大胡子的漢子被攔在一邊接受詢問。

待到楚辭進城時方才明白,城門裏的墻上掛著一張圖,上面大致可以看出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因犯了強盜罪,所以被通緝了。這人一臉的大絡腮胡子,五官幾乎看不出。

旁邊的張文海也看了一眼,說了一句“不忍直視”便離開了,這詞他還是跟楚辭學的,說的是因為太辣眼睛所以不能直視。辣眼睛楚辭也解釋過,說就像辣椒進入眼裏,讓眼睛非常難受的意思。

墻上的這副畫太難看了,叫人不忍直視。他遣詞用句的能力好像又提升了。

楚辭也覺得,就憑這樣的畫,如果古代戶籍路引制度不管理的那麽嚴的話,估計十起案子有九起是破不了的。

這畫的也太抽象了一點。

因為他在畫前停留的時間長了點,那衛兵還兇狠地看了楚辭一眼。見到他身著秀才瀾衫之後,臉色方才好一些。

楚辭向他告了罪,然後朝等在前面的張文海走去。兩人重又上了馬車,到了一個分岔路口時,楚辭說:“我就先在這裏下吧。”

“楚兄是要往縣學去?”張文海認識這條路,是通往縣學的必經之路。縣學就建在青石巷內。

青石巷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整條路都是由大青石鋪就而成,這些年來,無數的學子從這條路踏上求學之道,又有無數學子,從這條路上功成名就。所以這條路,也叫做學子路。

人們在這條路的盡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自袁山縣縣學開辦以來,取得過功名的人。也就和現代的光榮榜是差不多的道理。

和張文海告別後,楚辭站在石碑前看了挺久的。他發現從整個縣城來看,他們應該是屬於科舉弱縣的,比之江南一帶文風盛行的地方遠遠不及。

在這個朝代,如果你去京城科舉,別人問起籍貫姓名後得知你是江南的舉子,那他們就會高看你一眼。無他,只因為江南多考生,從幾千人裏脫穎而出,和從幾百人裏脫穎而出,是不同的概念。

原主的名字還不在上面,雖然他是建縣以來年紀最小的秀才,但這裏取得最低的功名也得是個舉人。楚辭有信心,再過兩年,他的名字一定會被刻在上面。

“喲,這不是大名鼎鼎的楚秀才嗎?這麽快傷勢就好了?想當初你被人從大牢裏擡出來時,我就在旁邊酒樓裏看呢,不是傷的挺重的嗎?”

幾個書生從縣學裏出來,站在最前的那一個,正用那種譏誚的眼神看著楚辭,說出來的話也是那種不懷好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