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惟有讀書高(第2/3頁)

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南北差異。南方遣詞用句的習慣和北方必然有些出入,他掐著時間到的話,什麽情況都不了解,難免會有些不適應。

綜上考慮,楚辭想要在十月的時候就出發。十一月中旬的時候就能到達京城,那時候的天氣沒那麽冷,應還不至於封閉港口。

到時候他就租個院子,或者買個房子,呆在京城好好的讀上兩三個月的書,把握也能更大一些。

楚家人聽他分析,也說不出什麽話來。這方面他們根本不懂。聽楚辭這樣說,便知道他心意已決,只是可惜,今年過年的時候,他們就要分隔兩地了。

楚母抹起了眼淚,楚辭勸慰道:“娘,您別難過了。這次孩兒去考試,若是金榜題目,當了官兒,我就把你和大哥他們全都接到京城裏去,以後咱們也當一當城裏人,說不定還能見到皇上呢。”

楚母被他逗笑了,說道:“你慣會哄娘開心的,京城那種地方,哪裏是我們可以去的。到時候還給你惹了麻煩!我啊,就在這守著家裏的一畝三分地……還有你爹。你大哥這人我也知道,他們倆也是不習慣的。你以後要能出頭,別忘了帶攜一下小遠,這孩子自從讀了書,我覺得越來越有你小時候的影子了。”

楚辭連忙答應下來,但他心中卻想,他如果開口要接他們進京,必是有能護他們周全的法子的。

……

定好了十月初一啟程,這幾天楚辭還要將家中瑣事打理一下。

上次冠禮的來賓,家中親戚那邊,自有禮簿記錄,走的是整個楚家的名義,不用楚辭出面去還人情。

但是那些官員,夫子和同窗,卻要楚辭自己打點了。還有不請自來的鄉紳們,楚辭看了他們的帖子,又打聽了一下傳統,才知他們籌謀的是田地一事。

成為舉人之後,可以免除的徭役人數高達數十人,而且名下田產也再無限制,無論多少,全都不用納稅。

一般來說,中了舉之後,就會有很多富商鄉紳過來結交討好,為的就是將自己名下的田地掛在楚辭那裏。有時候一個舉人名下,能掛幾千畝良田。田地掛在他那裏當然也不是白掛的,什麽房子店面,嬌妾美婢的,只要你想,他們都能給你弄來。

但是楚辭卻不想和他們做這種交易。朝廷到了後期會出問題,有一定的原因就是這個納稅的問題。朝廷的財政就是由稅收支撐起來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稅收,拿什麽去賑濟災民,重建災區,又拿什麽充當軍費,養那數十萬精兵呢?

朝廷自然不可能向世家大族或者士子下手,於是百姓們的稅收越交越多,由原來的得十稅三,變成了稅四,稅五甚至更高。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最終還是淪落到賣兒賣女的境界,怎麽能不叫人心生反意?

楚辭是現代人,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成為這樣的推手,所以鄉紳們的帖子,他都是看過之後,就扔到一旁的。他們送來的東西,也都悉數退回了。

楚辭家親戚不多,他已經調查了一下各家各戶的田地數目,並且將這些田地,納入了自己名下。但他也不會養大他們的心思,他對楚廣說,每家親戚的免稅田地都在二十畝以內,若是田地超出這個數的,超出的部分還是得正常交稅。

至於村中的田地,楚辭沒有納入名下,而是花錢購買了兩百畝良田充入楚家族田之中。

楚家族田交由村中之人打理,每年打理所得,需取出四分之一的量交由村長。村裏若是誰家糟了難,或是貧困學子讀不起書的,都從這裏面出錢扶持。而且村中的老幼,每個月都可以去村長那裏領取定量的糧食。

這一舉措,既可以幫助村人減輕負擔,也不至於讓他們養成好逸惡勞的性子,可謂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楚辭還捐出五十兩銀子改善村中的教學環境。並且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制度,用來鼓勵村裏的孩子們進學,錢款每月從族田裏撥付。

錢款撥下去的當天,張老夫子就上楚家來了。

楚辭有些奇怪,這個老頭不是一直都瞧不上他嗎?言語之間經常都會透露出一股“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意思,怎麽這會為了五十兩銀子就來了?

他這樣想著,還是恭恭敬敬地把人請進了門。畢竟這老頭是他的蒙師,這跑也跑不掉。

“我今日上門來,是為了感謝你對村裏的學堂的善舉。這些年來,村中適齡孩童,入學的人數日益減少,他們皆是為生計所苦,我們也沒有辦法。今日你去村長那裏一說,想必來年入學啟蒙的孩子會比往年更加多!”

“我終日為這些事所煩擾,無奈沒有辦法,即使去村民家中勸導,也無濟於事。你也許只是隨口一言,改變的卻是我們長溪村後人的命運。所以,無論如何,老夫今天也要擯棄之前的嫌隙,來向你登門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