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指定購買(第2/2頁)

因為這種原因,導致很多書都只有手抄本卻無刻印本,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孤本存在的原因。

可能有人會覺得,既然想要發行,那就去批個書號唄。可是書號豈是那麽好批的?官府在這方面考察的很嚴,未免犯了忌諱,所以想要出版前,就必須花錢請文員校對,校對成功後才能呈上去排隊。這一排隊,日子就說不清了,如果沒有打點,可能三五年也批不下一個書號。就算打點好,批下書號了,到書坊刻印這一步,也還要再等。

刻印需要專人從活字中挑出書裏的內容再放入木框中排版好,這一過程費時費力,如果不是緊急情況,那書坊的工作人員是不會急著去弄的。這裏又需要一筆銀子打點。

如果你很幸運的把這幾步都完成了,書也可以發行了,那你又要糾結印刷多少出來了。印多了賣不出去,虧錢!印少了則連打點上下的錢都掙不回來。似乎無論怎麽算,這刊印書籍都是一件虧本的買賣。所以除了有些身家和名聲在外的人,其他人一般不會考慮。當然,有些富商專以出售話本賣錢,他們就會低價從書生手裏取得版權後再大肆刊印。這之後的利益,自然就與原作者無關了。

楚辭在了解到這些之後,才知道當日他能發行那份題集是占了多大的便宜。若是沒有人在背後幫襯著,僅靠他一個普通學子,是不可能在那麽短的時間內讓那題集面世的。

這漳州府一年刊印四五千冊,對於一府學子來說,平均每人每年才得兩冊書,這實在是有些少了。所以這劉掌櫃不止在書坊進了貨,還會去外地采購一些時興的書籍回來。像前幾年西江省發行的《辭海題集》,他當年也是暗地裏采購了不少回來的。

……

面對楚辭的質疑,劉掌櫃是這樣說的。

“他們本來都是在小老兒這裏買書的。可是近兩年來,各地船運發達,從江南一帶的書坊裏流出的很多書籍,就輾轉來到了南閩省。像周邊的延州府,因為建有碼頭,所以得了不少方便。本地的學子,有不少人都去外地買書了,導致咱們本地的書肆生意一落千丈。”

楚辭失笑,原來是生意競爭不過別人來告狀了。

“劉掌櫃,你的憂慮本官也能明白,只是這做生意盈虧自負,你又怎能將這怪罪到外地書肆上去呢?學子們之所以競相去外地買書,說不定是外地售價較低的原因,若不然你們也適當降價,說不定能挽回一部分學子。”

做生意貨比三家自然是無從批判的。楚辭在現代時,買書一貫都只買典藏版,但這是因為他家境良好,所以才能額外在意包裝和手感。那時他們班上也有其他學生,同樣內容的書價錢甚至能和楚辭的相差數十倍。但古代學子,大多家境不富裕,自然能省則省,有便宜的當然不買貴的了。

楚辭本以為這麽說了,劉掌櫃就不好說什麽了。誰知他一聽這話,更加生氣。

“大人有所不知,其實就價錢上來說,他們那邊的比咱們本地的還要貴上些許。除此之外,那邊有些書籍印刷十分模糊,分明是外地來的殘品。讀這樣的書,豈不坑害了我漳州府的學子們?大人不信的話,請看這本書。”劉掌櫃講到這件事時,臉都氣紅了。他除了生氣有人惡意競爭之外,還氣他們弄虛作假。

楚辭接過劉掌櫃的遞過來的書,這是一本《增廣賢文》。就封面來看,和他們本地的也差不多。翻至內頁時,可以看出,這是一本江浙地帶出版的書。再翻看裏面的內容,楚辭不禁皺起了眉頭,這裏面的字密密麻麻,上面墨點很多,時不時地就會覆蓋一兩個字,對於啟蒙期的兒童來說,這書確實有些誤導人了。

但只憑這一本書,楚辭覺得還是不足以證明什麽。說不定這是劉掌櫃特意挑出來最差的一本,抑或是他自己弄得。

“若每本書都是如此,學子們又怎會去買呢?難不成他們連好壞也分不清?”楚辭質疑道,如果這書價錢高,印刷差,又怎麽會讓大家趨之若鶩呢?

劉掌櫃張了張口,想說什麽卻又吞了回去,一副有苦難言的樣子。

“劉掌櫃有話不妨直說,這裏就你我二人,無需遮遮掩掩。”楚辭意識到其中的不尋常,腦子裏頓時劃過萬千思緒。

劉掌櫃又張了張口,好一會兒之後才開口:“楚提學,按理說小老兒不應該在背後說人是非,只是此事太讓人難以釋懷了!當時我也奇怪學子們為何會舍近求遠,於是就多方調查。剛開始,他們沒人告訴我,只說是自願的,但後來,我一個侄兒也去讀書了,才知道,這竟是……竟是夫子們指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