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處置方法(第2/3頁)

回到漳州府後,幾人頓時清閑了下來,因為楚辭幾乎終日坐鎮衙門,根本就不需要人保護。他們整日裏無所事事,除了吃喝拉撒外,只能以練功打發時間。這次常曉上門,哥幾個立刻興奮起來,待聽清任務要求之後,就馬上朝著四周散去。

第三日傍晚,楚辭接到了厚厚一疊調查結果。他打開後,越看越憤怒。原來他們是這樣操作的,稍微好點的學堂,夫子就讓家長自己去買,買書的同時還能推銷其他的東西。稍微差點的學堂,就多收一項書費,由夫子代購之後發給孩子們。

涉及在其中的學堂有四五十所,要知道,漳州府總共才一百多所學堂,這一查竟有近半數與那間書肆有牽扯。怎能不讓人覺得心驚呢?

除了調查這些外,阿鐵還找了個小乞丐一起偽裝成父子前去購書。那書肆的夥計聽聞他們是某夫子叫來的,竟然還有幾分警惕。經過再三確定之後,他們才買到幾本書。期間阿鐵翻閱了一下這幾本書,發現其中少數有被墨點覆蓋的痕跡。他裝作疑惑不解地發問,卻被夥計以一句不耐煩的“不買就走”頂了回去。他識趣地不再說話,那夥計卻抱怨開了,好像在責怪他只舍得掏錢這幾本書而不買別的。

有了這些證據,漳州府某些學堂和那間翰園書肆勾結在一起,指定販賣書籍,抽取高額回扣的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該怎麽處理呢?楚辭陷入了沉思。

如果說將他們都開除,顯然是很不現實的。一百多位夫子的空缺,他從哪裏找去?而且這些夫子之中,也未必個個都是唯利是圖之人。

如果是通報批評,罰他們的款呢?恐怕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遷怒到學生頭上也說不定。

難不成要放過他們?可他們這個行為確實是錯誤的,不應該被認可的。若是什麽手段也沒有的話,恐怕這些人過不久又會故態復萌。

楚辭做事一向賞罰分明,這會兒也終於陷入了矛盾之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哪種他都不能輕易實施,因為他必須去考慮實施之後會帶來哪些後果。

什麽叫做“法不責眾”,他總算是明白了。像這種無明顯違法行為,只在道德層面上行為不妥的,是沒辦法按照常理去處置的。畢竟他現在所處的環境是古代,而古代並沒有太多關於教育方面的律法條文。

楚辭想了很久很久,終於還是動筆寫下了處置方法。寫完之後,他在紙上蓋上官印,然後又命人拿到王明的筆墨房去印制榜文。

榜文一共七張,由周青的外事房派發到各位分巡道手中,然後由分巡道召集縣裏所有的山長宣讀榜文,最後再由山長傳達到每位夫子的耳中。

榜文上明確聲明,經調查發現,在本府內發現了一些損害學子利益的事情,但考慮到大家都是觸犯,便以警告為主,望各人回去後自省,切莫再犯。並且今後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學子推銷並指定書肆購買教學所用的書籍,一旦查出,後果自負。

除此之外,他還要求各縣分巡道員在衙門外都要置放匿名舉報箱,每五日清點一次,認真對待大家的訴求,在維護師者利益與尊嚴的同時,也不能損害學子們的切身利益。

這一通告發出,有些人就想要抗議了。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代,竟有人挑唆學生舉報自己的老師,這簡直是違背倫理綱常的行為。

議論聲越來越大,甚至有人叫囂著要上提學司來討個說法。楚辭冷笑一聲,他還巴不得他們過來鬧事呢!因為法不責眾,他心中分明還有怒意未消,現如今馬上就要來一只出頭鳥了,他不殺雞儆猴一番,實在難消他心頭之恨。

但最後,這些人到底是沒有過來。因為楚辭在提學司說的話被傳出去了。面對提學司某些官員的質疑,楚辭道:

“徒告師,子告父,雖有忤逆之嫌,但律法上也有大義滅親的說法。何況這箱子掛著,除了學生之外,其他百姓也可上告。若是不犯錯,自然不用怕人舉報。至於擔心被誣告的,也不用太害怕,官府行事講究證據,提學司自然也是一樣。若無切實證據,絕不會動手拿人!只要自身行得端坐得正,自然無所畏懼。至於那些成天叫囂之人,怕是本來就有問題,誰要是過來反對,衙門就調查誰。”

這番話一出,那些心裏有鬼之人便偃旗息鼓了。而一些衛道士因為支持的人不多,終究也只敢在嘴上逞能。

六月十六,第二期報紙發行。

除了大家都想知道的上期答案之外,就屬報紙中間夾縫處尺寬的一欄最引人注目了。那上面寫著碩大的廣告二字,有人很疑惑,卻也有人一眼看出,這二字分明是由廣而告之化寫而來的。

這上面寫了漳州府的一家書肆,裏面詳細地從它開創的年頭再到它的服務信念開始介紹,樸實的文字裏透出這一家老店對於漳州府學子們情真意切的期望,令他們讀來十分感動,甚至覺得不去支持一下都對不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