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叛亂

秦軍營寨。

軍帳連綿,馬聲嘶鳴。

二十萬秦軍出武關之後,行軍的速度很快,經過南陽,到達了楚地。

大帳之中,李信、蒙恬與一眾將校聚集在一起,籌劃著進攻的方法。

自從燕王東逃,楚軍便與魏軍聯合,共同抵禦秦軍。只是王賁為了順利兵圍大梁,在開戰之前,便已經與魏楚聯軍多次交手,順利地擊敗了他們。

此時,楚軍主要的布軍是東西向的,為了防禦北方之敵。所以,李信才快速進軍,想要趁楚國內訌,來不及調整部署之前,攻破楚軍的防線。

“楚國北部重鎮陳城是昔年楚國的國都,城防堅固。楚軍從魏地敗退之後,便沿著鴻溝退守此城。我們若是強攻此城,必然損失慘重。不如利用我軍的優勢,快速穿插進楚軍後方,奪得汝水和潁水之間的平輿和寢地。”

蒙恬點了點頭,騎軍和機動力的確是秦軍的一大優勢。楚國水軍雖然強悍,可是河水的走向又無法控制,他們只能在固定的點線之間穿梭。

這樣一來,必定造成戰術上的局限。

“若是這兩城被我軍攻下,那麽北面的安陵和陳城便成了孤地,楚人必將震恐,害怕我軍在潁川與東郡的軍隊與我們合圍這兩地,必然軍心離散。”

這是一招妙手。楚地廣大,水系縱橫,可楚國內部的派系很多。

尤其是昭屈景三族與項氏一族,勢力很大,私兵眾多。楚軍雖然人數眾多,可是內部卻不統一,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

這與楚國起家時的狀況有關。楚國的鼻祖熊鬻雖是文王之師,是較早加入周軍,抵抗紂王的諸侯之一。

可這也無法改變周朝宗室對於“楚蠻”的刻板印象,便如當年關東諸侯稱秦為“西夷”一樣。

兩家雖然是正兒八經的上古先烈之後,但因為地處偏遠,與周圍的蠻夷混居,一向被中原諸侯鄙夷。

楚雖是滅商的功臣之一,可卻不是第一批被封為周室諸侯的國家。直到周成王時期,楚國才正式成為子爵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楚國處在文化上的弱勢地位,渴望得到中原諸國的承認。一方面,楚國不斷用武力挑釁周王室,這位天下共主,甚至在很早前便僭越稱王。另一方面,卻對能夠得到中原諸侯國承認很是在意,以至於當年鄭文公朝見楚成王,楚成王心花怒放,一下子就送了一千斤銅。雖然送完之後楚成王便後悔了,舔著臉追出去要鄭文公保證這批戰略資源不能用於制作武器。

周室對於楚一直是防範著的。在楚的周圍,分封了一系列的姬姓國。可隨著周室的衰弱與楚國的崛起,楚國吞並了江漢之間許多的諸侯國。

可當時的楚國並沒采取像戰國時期吞並模式,毀其宗廟,滅其宗室,而是采取類似部落聯盟的方式,等於在周室的分封體系下再形成一個圍繞楚室的分封體系。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迅速擴大領地,保證地方的安穩,同時擺脫中原諸國對“楚蠻”的偏見,證明楚國王室也是“文明人”,融入中原的華夏文明。

可壞處便是造成了楚國根深蒂固的封君體制難以改變,便是當年吳起想要變法,最後也以失敗告終,他本人甚至死在了楚國的貴族手下。

尤其是在當年白起攻滅郢都,楚國王室的精銳軍隊盡滅。曾經富庶的楚國王都變成了一片廢墟,楚王室就更得依賴東方的各大封君,才能繼續維持國祚。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了今日。楚國的衰弱是因為變法不夠徹底,但同時楚國上層有很強的凝聚力也是因為變法不夠徹底。

李信與蒙恬身為秦將,都很清楚楚國國內的情勢。然而他們只是將領,只需要了解這種情勢下,楚軍的弱點,並加以利用。

“這一戰重要的是快,我們挺軍至平輿之後。蒙恬,你率領騎軍立刻攻向寢地。只要攻下了這兩地,讓楚軍來不及反應,楚國北部便是我軍的囊中之物了。”

“末將明白。”

李信麾下的飛軍和蒙氏的鐵騎都是秦國的精銳。雖然在秦軍內部,這兩者不屬於一個派系,但也能通力合作。

……

韓地。

昔日的新鄭城,如今已經沒有了舊日的繁華模樣。

衛莊持劍,帶著赤練,再度來到這片土地上時,那崩壞的城墻上,插著的也已經不是韓國的旗幟。

秦國的旗幟高高飄揚,秦軍的兵士在街道上巡查遊走。

秦軍已經攻滅了魏國,此時正在攻打楚國,韓地乃是秦軍運輸糧草物資的重要通道,也因此,格外注重這裏的安全。

衛莊帶著赤練走過了偏僻的巷道,走到了當年紫蘭軒的舊地。隨著戰火,這裏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昔日韓國公卿貴族紙醉金迷之地,如今相當荒涼,只剩下了一片殘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