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四海一

六王畢,四海一。

隨著齊王舉國而降,正式宣告了影響了這個天下數百年的戰國時代終結。

秦國,自王國而至帝國,開始統治天下,迎接一個全新的時代。

只是,對於這個全新的時代,初生的帝國是迷茫的。

繼往開來。

帝國需要對一統天下時期有功勞的文臣武將一一封賞,用以安定人心,也是對於過去做一個總結。

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武信侯馮毋擇、建成侯趙亥……

這一個個名字,都是在帝國統一天下中立有大功的名字。不過秦國對於徹侯的賜予,很是謹慎,大部分的人即使立有大功,也只能到關內侯這一爵。

這一爵位代表著無限的尊榮,位同諸侯,但卻沒有封地。不過秦國是爵本位,有著相應的爵位,便有著相應的待遇。

秦國不光是對於秦國的功臣進行封賞,對於六國的顯貴也進行了封賞,比如趙國的武安侯趙興,在秦滅趙之後,便將之遷到了鹹陽,仍尊為武安侯。

一眾封侯的人中,又以王翦最為尊崇,他的封號是武成二字,乃是極其高的評價。

如今帝國內部,王、蒙、馮、李等軍功家族實力強勁。

可秦國已經一統天下,對山東六國用兵的頻率幾乎降為了零,自然不用再豢養向以前一樣龐大的軍隊了。

帝國接下來真正要關心的是如何統治天下?

第一步,便是對於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定位。

帝國的統治者該如何稱呼?

秦國參考了齊國的稷下學宮,建立了博士制度。

這些博士都是學識淵博之人,來自諸子百家。

這些日子,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與一眾博士考據古典,追尋尊號,於今日的朝堂上,終於有了結果。

“昔者五帝地方千裏,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王綰、李斯等人討論了很久,終於在古籍之中找到了一個最為尊貴的名號“泰皇”,同時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

政哥對於一眾朝臣設計的禮儀制度挺滿意的,不過對於泰皇這個名號,總覺得卻少了點味道,想了許久,說著。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臣等拜見皇帝陛下!”

尊號已定,君臣之禮成也!

一場朝會下來,群臣散去。政哥將趙爽、王翦、王綰、李斯、馮劫、蒙武、李信等人留了下來。

秦國初定天下,需要向天下展示新的面貌,制定一整套的禮儀制度。可這種上層設計,終究是面子上的事情。

而裏子,卻在於在場的一眾人。

秦並六國,劃天下為三十六郡。

然而,接下來便不是高枕無憂。事實上,帝國初生,卻面臨著內有外患。

北之匈奴、東胡,南之百越,以往被七國各自分擔的周邊壓力,現在全部聚在了秦國的肩膀上。

關東六國雖滅,可他們並不是因為腐朽而被滅。事實上,在秦軍出關蕩滅六國的時候,那六國依舊有著很強的組織力,內部的秩序也並未崩壞。而是在秦軍外在的壓力下,破滅的。

戰國亂世,雖然死傷無數,可天下是被七個國家,七個秩序共同影響的。如今,那六個已經滅亡了,可人心未服,帝國該如何治理也是一個相當宏大的問題。

在這個宏大的問題之下,則有一個個細小的問題,牽扯著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

要解決這個宏大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刻所能解決的。

而內部的問題也不少,最為急切的,則是龐大的秦軍,該如何安置?

天下已經沒有了大仗,有著足夠爵位的人可以進入關中為官,爵位等級不夠的也可以下放到各地,擔任官吏。

剩下的兵士,沒有進入大夫一級的,也可以拿著朝廷賞賜的田地屋宅,回家務農。

秦國雖然滅了六國,但對於六國的舊族還是很警惕的。也因此,在各地保留軍隊,還是有必要的。

而關中也是一樣。畢竟,就算不論山東六國,關中的北面,也面臨著匈奴的威脅。

該削減削減的,該留下留下的,剩下的便是帝國今後的軍事布局,必須有著一個初步的議定。

此時帝國最大的軍事布局還是放在了山東六國,至於周圍的匈奴、百越,都是在次要的位置。

當然,軍事的布局只是輔助手段,不是為了進行戰爭,而是為了協助各地重新建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