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會議(第2/2頁)

見他不像其他將領那樣表現興奮,但面容沉毅,顯得不焦不躁。

心中不由贊許:每逢大事有靜氣,蘇大為此人,身上有名將之姿,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又想到此前蘇大為提議唐軍收縮至泗沘,進行戰略收縮。

眼光也是卓然。

其實退守泗沘,絕不是蘇大為一人的決定。

而是唐軍上下,已有這種共識。

包括劉仁願心裏,也有收縮戰線的想法。

我軍人少,叛軍勢大,此時再將本不多的兵力分散出去,殊為不智。

拳頭只有握緊了,才有力量。

不過蘇大為是第一個將其提出來的人,還是讓劉仁願十分欣賞。

劉仁願為人粗中有細。

表面大大咧咧,可他是軍二代,也是入過弘文館進學的。

若真把他當一員莽將,那就錯了。

平時軍略會議,他習慣讓屬下發言,他再擇優而用。

這是他用人的思路。

令屬下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幸虧當時咱們退守泗沘,如果現在還在熊津,四面皆是叛軍,斷了水路補給,情況不堪設想。”

將領中有人道:“如今背靠大海,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不斷絕,便立於不敗之地。”

“不,還得提防一事。”

蘇大為開口道:“我軍不熟悉百濟的氣候,不知道嚴冬究竟有多酷寒,這個冬季,要提防因凍傷或風寒大量減員。”

這話一說,劉仁願心中一凜,點頭道:“阿彌所言甚是,這件事我會交由軍中醫生去辦,還有冬衣得多備一些,炭火柴薪都不能斷,姜湯也多備些,給巡邏和守城輪換下來的將士,喝點姜湯去去寒。”

劉仁願的決定,自然是一片擁護。

可以讓下面的士卒舒服點,開春後大戰時,能多幾分戰力,自然是極好的。

“我現在才知道,為何蘇定方大總管,要在戰後一個月,便匆匆帶著主力返唐。”

蘇大為看著地圖,忍不住感慨道:“若是再晚一些,大雪落下,大軍就不方便行動了,現在咱們一萬人,光靠海路補給都吃力。

如果當時是十幾萬大軍留下,只怕會活活拖垮。”

這話自劉仁願以下,皆深以為然。

如果蘇定方不帶大唐主力撤離,可以想像到,因為凍餓而減員,會是一個極可怕的數字。

因為入冬,季風不對,海路大船想運糧過來也極困難。

就算能運,也運不了供十幾萬大軍的糧草。

到那時,不是把這支唐軍拖垮,便是把大唐的後勤補給線給拖垮。

皆是陷入戰略被動。

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說直白一點,大唐常備軍,如今不過二十五萬人。

十幾萬大軍,已經是大唐一半的常備兵力。

若這批人折在半島。

別說收服百濟和高句麗。

只怕大唐本土,都會出現劇烈動蕩。

沒錯,按折沖府的兵力配置,除了二十五萬常備軍,還有五十萬預備役。

在極端情況下,這些青壯也可以征召入伍,進行緊急動員。

可那是在國家遭到滅國威脅的情況下才會這麽幹。

正常的情況,折沖府兵三年一輪值,常備軍二十五萬,剩下的青壯要在家種田的。

不然糧食從哪來?

常備軍征戰數年,也得退下去休整,讓預備役頂上來。

這樣的交替循環,才能保持唐軍的戰力不失。

所以,如果一旦大唐損兵十萬,就要出大問題了。

蘇定方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每一步都踩在節點上,處處以快為先。

快若閃電。

半月滅百濟。

一月鎮撫,然後迅速撤離,只留一萬唐軍鎮守。

剩下的靠百濟地方自保。

看起來十分倉促,好像白白給百濟人反叛的機會。

實則正合兵法,先為不可敗,而後求勝。

百濟王族都被綁回長安了,建制和地方全都被打散了。

就算反叛,其力量,也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

大唐能滅百濟一次。

就能將這些復國之人,再滅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