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第2/2頁)

要想穩定局面,歸根到底,還是人和錢糧。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真正有地方治理經驗的人,也會從這些本質方面入手。

又安排了一些事務細節,蘇大為的神思,不由想到大唐的稅制上。

大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授田按戶口,一個家庭的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同時授田是有年限的,一個男性農民從成丁十八歲那年從國家那裏分到土地,到六十歲那年必須再把土地還給國家,只享有四十二年的使用權。

農民耕種的田地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繼承,叫永業田,另一類不能繼承,叫口分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準買賣和抵押。

如果能嚴格按這種制度執行下去,大唐的土地兼並不會來得那樣快。

可惜,到李治朝中後期,這些制度逐漸廢弛。

現在蘇大為在倭國和百濟實行的土地制度,其實也是唐制。

土地歸屬國家,國家分配田給農人種。

按大唐租庸調制,四十稅一。

每八十畝口分田僅需要繳納粟八十石。

到年限或死亡後,土地回歸國家,重新進入分配。

任何制度,到了中後期,被人鉆空子或者廢弛,都是必然的。

不過蘇大為也沒想幫著倭人建立什麽萬世之法。

他需要的,只是有這麽一個穩定的後方,替自己源源不斷提供錢糧和兵源。

穩定就好。

話說回來,其實這種農耕的生產力,爆兵能力其實是有限的。

比如漢武帝時為了打匈奴,天下戶口減半。

也只有大唐比較奇葩,以遠低於漢的人口,打下遠邁兩漢的廣袤疆域,而且對國內的生產生活,還好像沒什麽影響。

反而越打越強盛,打出個盛世帝國,令四方蠻夷來朝拜。

現在蘇大為自己有了掌握一國,從基礎做起的經驗,也稍稍能窺得一些門道。

以大唐如今的疆域和戰事,單以農業人口,是遠遠不足以支撐的。

這一切,其實要歸功到唐初。

唐初太宗李世民實行的其實是以軍事勝利掠奪財物,再以戰爭紅利,反哺大唐的農業和民生。

只不過這種掠奪方式,到了李治朝,已經越來越難持續了。

打仗越來越變成一種花錢的無底洞,而不是賺錢的生意。

早在大唐對土地的征服慢下來以前,唐朝府兵的待遇,已經直線下滑。

府兵制越來越難維系了。

搖搖頭,將這一切拋開,蘇大為最後向蘇慶節和高大龍、周良道:“我這次回去,是陛下急召,但是陛下並沒有別的旨意,所以像獅子你,暫時還得在都督府,如果想家了,有合適的人選接替,我再想辦法幫你調回去。

周二哥,還有大龍也是。”

“這些我們都知道,你放心吧。”

“其實這次在百濟,我除了替大勇報仇,還有幾件事沒有完成,可能這次也來不及做了。”

蘇大為突然嘆了口氣。

“何事?”

蘇慶節好奇的向他看過來。

“還記得之前俘虜的那名扶余王族嗎?他提起過關於百濟龍脈的事,我一直想一探究竟,可惜直到今日也沒有時間成行。”

蘇大為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著:“除了龍脈之事,還有神道。”

“神道教?他們已經是昨日黃花,怕他們做甚,再說現在與你達成協議,就更不用怕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蘇大為搖搖頭,有些心事重重的道:“天之叢雲,三神器,這些又能追溯到徐福的身上。昔年徐福東隱,歸於倭國九州,這又牽扯出那些聖卵。

這裏面,我有一種感覺,似乎有某種牽連。

可是我現在手裏掌握的信息不多,現在也沒時間再繼續追查下去。

徐福是隱入倭國了,當年秦始皇的大術士裏,還有韓終。

封印了蘭池宮的韓終,據說是隱入半島,很可能最後就歸隱在百濟。

最後就是高句麗鬼卒,也隱隱指向當年的韓終。”

蘇大為手指在桌面時輕時重的敲擊著,概然一嘆:“我想將這些查個水落石出,奈何沒有時間。

之前是忙戰事,現在好不容易戰事告一段落,卻又不得不盡快趕回去。”

“聖命難違。”

說出這句,蘇大為微微閉上眼睛,隱隱感覺一絲疲憊。

夜色籠罩下來,營帳內的燈火光芒,向四周擴散。

那些執槍巡邏經過的士卒,還不清楚。

很快,帶領他們不斷征伐取勝的熊津都督蘇大為,便要返回大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