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賜甲(第2/3頁)

若為此,其實派一支偏師出長安,做樣子即可。

甚至可以多派兵馬,出城後虛打旗號,入夜後悄然回城。

這樣,既安定人心,又不會令大軍倉促起行。

其後兵部可以制訂軍略,做好萬全準備,再派真正大軍出擊。”

“以一支偏軍,虛張聲勢?”

武媚娘看了一眼李治。

見到皇帝陛下眉頭皺起,手指在大椅扶手上,輕輕敲擊著,似乎在推演利弊。

蕭嗣業拱手道:“陛下,蘇大為此計可行,半月之期府兵連糧草無法保障,以臣之見,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

郝處俊在一旁道:“但此計可以瞞一時,卻無法瞞太久,若是遲遲沒有唐軍與吐蕃交戰的消息,只怕終究會散了人心。”

蘇大為立刻道:“可以把虛做實,派一支偏軍先去增援,鞏固吐谷渾至大唐邊境一線的防禦,同時刺探敵情,收集情報,甚至可以使間,用各種手段去遲滯吐蕃對吐谷渾的占領,為後續大軍到來做準備。

同時吐蕃也必然防備著我們的報復,短時間內,他們能保持警惕,但若稍長一點,必然會放松,反而容易露出破綻。”

說著,看向郝處俊道:“至於說外蕃屬國的心,他們的酋長和使節現在長安,看到大軍出征,便夠了,等消息一來一回,後續大軍,估計已經到達吐谷渾,與吐蕃開戰了。”

李勣一直拈須思索,沒有表態。

直到此刻,他才微微頷首道:“陛下,依老臣之見,此計可行。”

坐在椅中沉默的李治,深深看了李勣一眼。

他是怒。

怒的是即將出行泰山封禪,即被吐蕃此舉悍然打臉。

怒的是吐蕃公然挑釁天可汗和宗主國的威嚴。

更怒的是,吐蕃對他的欺騙。

之前,針對吐蕃對吐谷渾的侵吞,李治以天可汗的身份,向吐蕃贊普去信,要求吐蕃退兵。

大唐與吐蕃既有姻親關系,同樣也是宗主國。

否則當年王玄策也不可能向吐蕃借兵,滅掉中天竺。

而吐蕃的回信,也極盡謙卑,說只是懲戒吐谷渾王對吐蕃的挑釁。

並派出大量使者,攜帶重寶美色,在朝中遊說。

如今來看,這全是吐蕃人的緩兵之計。

怒歸怒。

但李治是成熟的帝王,不會因怒而興兵。

是實實在在被吐蕃碰到了底線。

想要畢其攻於一役。

想要一戰,能如昔年太宗朝的松州之戰一樣,換來數十年的邊境安寧。

無數念頭,自李治腦中閃過。

他微微點頭:“就依蘇大為此計,三日後,先派一支偏師出長安,可多立旗號,多造聲勢……”

說完,他側臉與武媚娘小聲說了幾句,轉過頭來又道:“此偏師,便以蘇大為為主將。”

這話一出來,蘇大為的臉色一黑。

這特麽,誰提出,誰幹活嗎?

自己和小蘇才是新婚,這就被李治給派出去了。

心裏雖苦,但也只能硬起頭皮抱拳領命。

皇帝金口玉言,李治這話出來,哪有什麽討價還價的余地。

還好,李治又加了一句:“朕也知你才大婚,派你出去,實在無奈,朕左思右想,能以偏軍,刺探敵情,分化敵人者,舍你蘇大為還有何人。”

停了一停,李治提高音量道:“蘇大為獻計有功,著,賜明光甲一領,出城之日,披甲掛彩,耀武誇功。”

……

直到天色入夜,蘇大為才拖著緩慢的腳步,回到自家宅子。

與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一件罩著紅布的衣甲。

被數名太監和宮中千牛衛,帶著羨慕的眼光,一齊送到蘇大為家中。

鐵甲,在唐時,屬於禁物。

《唐律疏議》規定私藏“甲一領,弩三張,流二千裏;甲三領及弩五張,絞。”

所以這年頭,除非是軍功貴族家傳的鐵甲,普通人家裏再富,也不可能有鐵甲。

這既是軍功,也是身份的象征。

如李義府的案子,就是因為書房莫名發現七領鐵甲,成為定他謀逆之罪的重要證物。

後世的人,包括蘇大為,其實開始有些不理解,為何大唐把私藏鐵甲定罪這麽重。

但是試想一下,後世情景——

你家裏為什麽私藏槍支?

為了狩獵。

那這把刀呢?

為了砍柴。

哦,好吧,沒什麽事的話我就先走……等等!那輛裝甲車是做什麽的?

為了……幹!沒錯,勞資就是想上街!大梅興,串普王!

換為古人說法:

你家裏為何私藏弓箭?

為了狩獵,班頭。

那這把樸刀呢?

為了砍柴。

善,若無事,吾當歸……且慢!這套甲胄是何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