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至強(上)(第2/3頁)

那無疑是絕了許多心向大唐的蕃屬民心。

也滋長許多野心家的野望。

所以在蘇大為這支先鋒之後,大唐真正的平叛大軍十萬人,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

只是出兵之前,包括天皇李治在內,大唐朝臣誰也沒有想到,蘇大為居然這麽能打。

硬是憑著一萬人,打出了十萬人暴擊的效果。

一路打到了吐蕃都城邏些城下。

而蘇大為也沒有想到,平叛主力軍會這麽遲緩。

他來吐蕃都打了快一年半了,後續援兵才姍姍來遲。

不過來了,總比不來要好。

若按原本歷史,大唐發動對吐蕃人的“大非川之戰”,要在四年後。

公元670年,大唐總章三年。

到那個時候,吐蕃已經從容的消化完吐谷渾的土地,並且煽動西域諸國叛亂,鼓動西突厥人再次起兵。

同時與裴行儉爭奪安西四鎮。

然後再在大非川南麓草原,集合四十萬大軍,以逸待勞,把薛仁貴打得大敗。

真等四年後,黃花菜都涼了。

時間與時機,有時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蘇大為眼裏的大唐,此時仍是國力上升期。

府兵雖然開始衰落,但虎死架不倒,余威仍在。

大唐仍有余力,一次發動十萬人級別的滅國大戰。

而歷史上四年後,李治封薛禮為邏些道大總管,定的是滅吐蕃級別的戰役,給的兵力,一共只有五萬人。

其中戰兵一萬五左右,後勤輜重輔兵大概三萬五。

這是把薛仁貴當蘇大為用了。

真以為蘇大為那種征召仆從兵,思想改造,迅速轉化為自己戰力,是人人都可以辦到的?

就這種寒酸的兵力配置,可想而知,那時的大唐府兵,已經疲弱成什麽樣了。

薛仁貴大非川之戰,敗得不冤。

這是一場還沒出國門,就注定必敗的一仗。

大唐積累的武德和威望,在大非川一戰後,轟然倒塌。

此後數十年,唐兵都忙著收拾殘局。

天下洶洶,諸蕃屬國叛亂四起,大唐四面救火,唐軍戰不旋踵。

待好不容易把大唐朝貢體系這一路的小弟們重新收拾下來,再看吐蕃,已經是不亞於大唐的龐大帝國。

大唐派一支大軍,便打到邏些去,一戰滅吐蕃,這種事想都不用想了。

再無半點可能。

此後兩百年間,大唐與吐蕃相愛相殺,一直纏到雙方崩潰。

吐蕃比大唐早死個幾十年。

大唐也不過多撐了幾十年,哥倆前後腳走了。

可以說,正是大唐在吐蕃崛起這個最關鍵節點上,一時疏忽,沒能及時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

為自己的帝國,樹立了一個爭霸兩百余年的大敵。

而大唐統禦整個東北亞,橫跨萬裏的龐大疆域,天可汗的榮光,也因與吐蕃爭霸而動搖。

安西四鎮數度易手,西域諸國,有時向吐蕃稱臣,有時向大唐稱臣,再難出現大唐獨尊。

直到安史之亂後,徹底龜縮為一個偏安政權。

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總管,總管,你在想什麽?”

蘇大為回過神來,發現是李博在喊自己,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在自己臉上。

“一時走神了,各位勿怪。”

“不是,阿彌,我看你神色凝重,是出什麽事了嗎?”

安文生兩眼張開,精芒閃爍,目光中透著探詢之色。

一旁的阿史那道真雖沒開口,但看向蘇大為的眼神,也帶著狐疑。

王玄策更是直接抱拳道:“大總管既然快到了,消滅吐蕃,畢其功於一役,正當此時,總管何故愁悶?”

“愁悶?”

蘇大為微微一怔:“我沒有愁悶。”

“那總管為何愁眉不展?”

蘇大為被王玄策一問,下意識擡手摸了一下自己額頭,這才發現,眉頭不知不覺竟然緊鎖在一起。

也是,就算表面不說,這心裏的事可是瞞不了自己。

蘇大為微微一嘆:“我是擔心大總管的身體。”

“大總管他的身體?”

王玄策吃了一驚。

“此事不要同任何人說。”

蘇大為目光掃了掃,耳朵微動,確定自己低聲不會傳開,這才道:“在酒泉我見大總管時,他的氣色極差,據大總管說是當年烏海之戰,一千破吐蕃副相論莽熱泰八萬人,之後中了高原瘴氣,身體大不如前。”

停了一停,蘇大為嘆氣道:“老師年事已高,多年征戰又一身傷病,原本身體就病篤,此次不顧身體,居然親自領兵來邏些與我們匯合,我擔心……”

話不說盡,大家已是明白。

諸將都是嘆息:“大總管為大唐軍神,一人擎起大唐半壁,吐蕃未滅,他是不肯休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