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國粹(第3/6頁)

等待是最無用的事情,還不如想想怎麽解決眼下的問題比較好。

直播間依托於網絡而存在,失去了網絡之後,沈聲默如同車沒了汽油,渾身不得勁兒。

如今在戲曲的圈子裏,算是讓她走到頭了,再沒有一個後輩了和她爭一個高下。在最初的,名聲大噪之後,如今已經趨於平穩,因為人數是固定的,圈子也是固定的。

戲迷們認可了她,喜歡她,這固然欣喜,但是這也意味著,在可能的範圍內,沈聲默已經盡可能收割了數值,之後將進入寸步難行的境地,過了邊際效應之後,很可能很難很難才漲一點。

現在一年能漲十萬,按照現在的推測,後面一年可能五六萬,七八萬,這都是有可能的。

圈子就這麽大,看戲的人就這麽多。就是沈聲默經常上報,經常被采訪,但來看她戲的人該來的早來了。不會來的,她上再多的報紙也不會來。

因為圈子小眾有門檻,要想打破瓶頸,必然難上加難。

沈聲默這幾天一直在思考這個事情,同時也在思考戲曲大眾化的事情。

思來想去,得出的結論是,很難。

沈聲默也不是瞎想得出的結論,而是有事實,有依據得出的結果。

首先,從理論的角度來說。

一樣事物,要想普及,要想大眾化,首先必須得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降低門檻,無門檻,做到老少鹹宜,讓人理解上手,一點難度都沒有。

只要這樣,才是它發展立足的溫床。

這個前提一旦沒有,那麽不管想怎麽搞,都很難。

戲曲不滿足這個條件。

培養一個旦角,要多麽廢功夫,這就不說了,不練上個十年八年都上不了台。

除此之外,對於戲曲演員本身要求也很高,還要考驗團隊的配合和默契程度。

如果一出戲只有主角能打,能看,那叫獨角戲。獨角戲那自然是沒什麽好看的,觀眾要看的是大戲,這邊要求其他的龍套演員也不能拉胯。

至少,也要有幾分本事才能上場唱戲。

這一點就勸退了很多學戲的人。

加上戲曲的唱本,一般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帝王將相的故事,不接地氣,不接生活。咿咿呀呀的唱詞也不夠大白話,遠沒有電影來得貼近生活,所以這又一次提高了觀眾理解的門檻。

這條要想解決,倒也簡單得很,能完成戲曲新編就行了。

可今時今日,以沈聲默的名氣,她要想唱戲,名氣還成。要想動前人的戲本子,話語權還不夠。而且外部的環境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非得要新編戲才能活得下去的地步。

所以戲曲新編,沈聲默有這方面的考量,但不是當務之急。

最當務之急的,是門檻。

怎麽降低觀眾理解參與的門檻,是沈聲默每個世界都在思考的事情。

其二,是普及程度。

唱大戲,需要龍套配合,需要樂師奏樂,有戲服有頭面,方可開始唱大戲。

最好還要有一個寬闊的台子,有帷幕,不然沒有將出相入,怎麽唱?

這些條件,就又一步限制了它的發展。

而且相較於生命力來說,戲曲算是比較古老的物件兒和新興事物比起來,真不算新。電影才新呢,也正是因為在新興事物的沖擊下,戲曲的生存空間也更小了。

和現在事業搞得如火如荼的電影業比起來,戲曲真就如一頭瘦死的駱駝。

所以……

難道最後還是搞戲曲電影更有前途?

去拍電影?

電影也不是那麽好拍的。

雖然演員可以速成,長得好看,在鏡頭底下靈動一點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員,和戲曲演員相比門檻是夠低。只是,拍戲也是要錢的,而且還是一筆不小的錢。

這也啟發了沈聲默的思路。

哪怕是不去電影院上映,不去拍那種大電影。拍戲曲電影,刻cd賣給粉絲們,賣給對戲曲感興趣的路人呢?

不管怎麽樣,用機器來刷分,總比自己每次都親身上場效果要好得多。

而且從宣傳和普及的角度來看,緊跟時代步伐,乘著科技發展的東風跟著發展才是正道。

沈聲默覺得,這個想法可行。

就是……還是要錢,又要錢。

沈聲默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想了想自己還有多少錢,又想了想自己還沒買的房子,再次陷入了沉默。

她還有多少錢啊她。

真是賺多少錢,永遠都嫌不夠。

沈聲默為自己的荷包流起淚來。

-

晚上,沈槐回來了。

在香江混了一年之後,沈槐體現出了很強的語言天賦能力。

剛來時,他是一個連基礎粵語都聽不懂,日常生活很不方便的人,如今他日常已經能用流利的粵語和本地人交談,看不出當初的惶恐勁兒了。

不愧是靠嗓子吃飯的,沒兩把刷子,還真幹不了這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