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紙張

有識字大賽的事情在眼前,白菲昕先拋開了這個念頭,急著安排各項工作。

等到了深夜,明天的準備工作都做完了,所有人都離開了。白菲昕回到宿舍,在床上躺了下來,

“呼。”她雙手放在腹部,望著天花板嘆了一口氣。

造紙。

白菲昕想著。其實她之前已經兩次動過這個念頭了。

造紙術極其重要,這是古代科技的巨大突破。不然它也不能成為四大發明之一了。

造紙術一旦出現,第一,立刻就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畢竟輕薄的紙張比沉重的竹簡好攜帶多了, 第二,它降低了記錄的成本。有更多的知識可以被記錄下來了。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好處,在文化、經濟、政治各方面都有,但這兩個是最主要的。

白菲昕之前想復現出造紙術的時候,書院裏才三十個學生,沒有那麽緊迫,而且她擔心會大量賺錢,於是就沒有行動。

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書院裏有了三百個學生,還一周考試一次。需要大量紙張。

合作社登記的內容積累下來越來越多。竹簡都堆滿了庫房。

工匠知識平台進入了發展階段,以後所有的知識和技術進步都要留下論文,方便後來人查閱。如果還繼續用竹簡,查閱的工作就會變成一項體力活。

紙張已經成為了確實的需求。

最關鍵的是,造紙的技術也不難。至少白菲昕是懂的。

關於四大發明,電視上不知道放過多少紀錄片。解釋得非常詳細。

造紙,最開始起源於蠶桑。

好的蠶繭拿去抽絲,壞的蠶繭也不會扔掉,古代人民不可能如此浪費。他們把壞繭煮沸後在水中泡開,然後在篾席上捶打,能夠制取出絲綿。這就是漂絮法。

漂絮過後,篾席上會殘留一些絲絮,同樣操作幾次過後,篾席上的絲絮就會漸漸地形成一張纖維薄片,這就是最初的紙張。稱為赫蹏或方絮。

後來到了西漢,出現了更接近的紙張,是麻質纖維制成的,原料用的是樹皮和破布。但是因為質量差成本高,所以沒有普及。

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制作,一是降低了成本,二是改進了工藝流程,讓成品可以使用了。人們為了紀念,尊稱“蔡侯紙”。

造紙術說白了就是想辦法讓植物纖維變得平整。

第一步分離原料:可以泡水、蒸煮。第二步打漿:捶搗原料,形成紙漿。第三步抄紙:用篾席在紙張懸浮液中來回抄起,篾席上會漸漸地形成一片白色,這就是濕紙。第四步幹燥,把濕紙曬幹就是紙張了。

即使是現代大工業化生產紙張的工藝,仍然能夠從中看出兩千年前蔡倫的技術。非常厲害。

關鍵是技術不難。現在所有條件齊備了,不把紙張搞出來好像不合適,白菲昕在心裏不斷衡量著。

其實她之前和鄭梁說話的時候就在想著,要不要辦一份工匠雜志。

既可以讓更多的工匠知道白馬書院的知識平台,又可以傳播技術。

最開始,上面可以先記錄戊級的技術,也就是白馬書院免費教導的技術。

雜志由白菲昕負責成本,免費發放。純支出,沒有收益。

後面,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雜志就可以接受投稿了。哪怕是一小點技術的改進,都可以登記在上面,而且還要給發現的工匠本人發高額稿費。

這又是一筆純支出。白菲昕點頭,怎麽想怎麽合適。

雜志可以先在臨泗城內外發放,如果是用竹簡記錄的,很難被帶遠,但如果是用紙張制作的,這份工匠技術雜志一定可以廣泛傳播。

但問題是紙張一出來肯定很多人想要,她要怎麽樣才能不賺錢啊!

白菲昕愁得直撓頭發。

她躺在床上反復思慮。

就白馬書院目前這個狀況,不論如何是一定需要紙張的了。哪怕是為了自用也得把紙張搞出來。這點不用猶豫了。

紙張白菲昕就不期望它能夠虧錢了,只要不賺錢就是大獲成功,到時候她再從制作雜志的渠道虧錢。所以關鍵是不能做壟斷生意。

白菲昕考慮之後,打算把造紙術放在知識平台上,拼命推薦其他工匠來兌換,然後讓他們去做造紙的生意,而她生產出來的紙張只自用不販賣。

這樣應該可以勉強保持收入為零了。

但仍然有一個問題。

造紙術的技術簡單,一學就會。推廣之後可以很容易鋪開。

但是挖井和水磨坊的技術怎麽辦?

這兩項技術是很難的,需要熟練的工匠,好用的工具,需要團隊的配合。不是某個工匠學會了就可以直接一個人接這門生意的。

就連造紙這個可以一個人完成的技術,都是工坊更好,形成規模才能降低成本,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