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成熟高效

淩然打量著眼前的病人,算是做了最初級的視檢,且道:“呂醫生,你給他做個體格檢查。”

“哦。”呂文斌聽話的上手,開始給冒冷汗的病人做起了體格檢查。

注重最基礎的體格檢查,這也是淩治療組的特色之一,包括呂文斌在內的醫生們,也都學的特別認真,並注意使用。

這不僅是因為體格檢查確實是很重要的診斷技術,還因為這項技術的逼格很高。

如果參加或觀看各種知名醫生的大查房,或者教學查房之類的話,就會注意到,幾乎所有知名醫生都會強調體格檢查的重要性,並在普及體格檢查的同時,批評國內各級醫院對體格檢查的不重視。

每當這種時候,下到小醫生,上到醫院領導,都會再三表示贊成。

回過頭來,世界一成不變。

究其原因,只用三個字就能說的明明白白:站著說話不腰疼!

站在那些高階的知名醫生的角度來說,體格檢查是屬於很簡單的技能,甚至強一點弱一點都沒有太大的關系,無非是一種工具而已。強一點的體格檢查好比高場的核磁共振,弱一點的體格檢查好比低場的核磁共振,高場強的核磁共振固然好,但低場也能檢查出很多問題了,而且,也不需要低場的核磁共振檢查出所有問題,這只是各種檢查手段中的一環罷了,擁有這種技能的重要性,是要超過它本身的場強高低的。

然而,這也就是高階醫生的認識罷了。

同樣的話語,也可以套用在某某學者對“數學”的評價中,對“英語”的評價中,對“錢”的評價中。

大部分的高階醫生或者高階學者的成長經歷其實都是相似的,簡而言之,不管他們的生活是如何的苦難,他們的人生是如何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求學和求知的過程,大都是非常的順利的,用順風順水來形容是毫無問題的,許多人的經歷完全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阿拉丁神燈伴我行,吉星高照送我行,幸運女神撫我頂……

簡單來說,高階醫生或學者,首先具有智商優勢,其次是讀了好學校或者拜了好師傅——近現代以後,這兩者是兼具的,第三,高階醫生或學者,工作以後都有一個好平台,往往處於一個學科或產業的大發展的前沿。

通常來說,能夠突破此三點的高階醫生和學者是極少的。

像是中國婦產科的奠基人林巧稚,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是首屆中科院唯一的學部委員(院士),號稱南梁北林。但如果看她的經歷的話,就會發現,改變命運的時刻是考入了協和,而且是協和醫學院的第一屆學生。

當然,協和醫學院的入學要求很高,考察很嚴格,學習壓力很大,嚴進嚴出之下,很多學生都未能畢業,想要從中脫穎而出是很困難的。

但是,協和給予的機會也是無與倫比的。

在1921年的中國,協和提供了當時世界一流的醫學院教育,並在首屆學生畢業之後,給予了他們極大比例的留校機會,之後,林巧稚還得到了機會,前往英國倫敦婦產科醫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去維也納做醫學考察,到美國芝加哥醫學院讀研……

一名醫生1921年進入協和醫學院讀書,與一名軍人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讀書別無二致。更別說,作為協和醫學院首屆畢業的三名女士中的一名,林巧稚在婦產科的實踐中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

不過,她也為之付出良多,當年的協和要求女醫生不得結婚不得懷孕,最終,林巧稚終身未嫁。

總而言之,如體格檢查這種需要手把手,才能教出來的技術,就像是數學和英語一樣,通常需要學者三要素“智商、師承或者好平台”中的兩種,方才可行。

而大部分的小醫生,其實是一種都不具備的。

這種情況下,要求小醫生們像是吃飯喝水一樣的掌握它,自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當然,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名小醫生,能有機會較全面深入的學習體格檢查之類的技術,那自然是逼格滿滿。

哪怕是在雲醫內部,甚至急診中心內部,也不是每名小醫生都有這樣的機會的。

普通小醫生沒有一個高智商,光是看著淩然做體格檢查,偶爾聽上一鱗半爪的講解,想要學到高階的體格檢查,那是真的不易,基本等於偷師學藝了。

至於他們自己的上級醫生,如趙樂意或鄭培這樣的主治醫生,自己都鬧不太清楚,能教出來的徒弟的能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再上一級的霍從軍等主任醫師,即使有擅長的,最多也就是查房的時候說兩句,與淩治療組裏的高強度學習和實踐,根本是兩個世界。

相比之下,呂文斌的體格檢查的水準,都可以說是超過趙樂意了,只是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分機制,也不會有人啰嗦這種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