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藝術與歷史的平衡,田田與詩施?(第3/3頁)

“那邊就是總統府唄?”

“咱們還是先打個渡江?”

這兩貨對衡店可太熟悉了,一到了這裏,就指指點點的。

王譽在一邊看著也不多話。

在他的構思裏面,第九兵團在南方的戲並不多。

眼下倒是可以多拍一些,之後再剪輯唄。

但是不是做一些新意呢?

比如,我們幹脆來個‘模擬’?

什麽模擬呢?

就是島上那個所謂的建築,咱們幹脆以那個位目標。

嗯,九兵團以此為攻擊目標,計劃生擒光頭?

這是不是有些過了?

王譽只不過是構思,他其實挺怕一件事的。

拍攝抗美援朝電影,一方面是上面的態度。

而另外一個難點,那就是當下的網絡。

這個網絡的意思是,目前因為知識大爆炸,所以,在網路上有許多非常有知識有水平的歷史大神。

這不是諷刺,許多大神那是真大神。

其實,這說明了我們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也充分體現了網絡的價值。

這個互聯網,不光是能娛樂,關鍵還是能夠更好的傳播知識。

知識後者,似乎在以前被忘記了。

直到這疫情到來,大家在網絡上上課。

嘿,這才是網絡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且不說這個了,關鍵是目前我們網絡上這麽多的大神,就很容易給電影挑毛病。

就好像《金剛川》,這部電影做一些藝術誇張,便有不少人出來講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當然了,我們拍的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但電影就是電影。

如果我們拍的是紀錄片,那自然要完全遵照歷史事實。

可我們不是拍紀錄片呀,這電影就要做藝術誇張嘛。

王譽已經將這個誇張給降了不少,原本的那個劇本更加的誇張一些。

畢竟,我們要拍出激動人心的畫面,有時候就需要去創造一些條件。

而真實的歷史,往往是不具備這些東西的。

這裏面還有一個實例。

話說,前蘇聯有一位著名導演,反正就是非常有名氣的那種,他準備拍攝一個關於十月革命的電影。

其中講述如何奪取冬宮。

怎麽講述?

打呀!開幹!上炸藥!

在導演的心中,在藝術的要求之下,這個影響了整個人類歷史的大事件。

那可不是得拍的驚天動地嗎?

結果,老毛子是真狠。

好多參加演出的都是他們部隊的,那是真打呀。

當時就死了大概不下十人,傷了的更是上百。

那兩邊都當真的打起來了。

什麽白帝聖劍,什麽什麽的……

可等到,找來了當年真正參加過十月革命的老同志這麽一問。

他們說了,咱們當年打冬宮都沒你們傷亡來的多。

這不是笑話,這是真實發生過的。

眼下,王譽不能這麽幹,他本來就明白這一點。

可是,從藝術角度來說,那位蘇聯導演其實沒錯,只是他搞的過了。

一部電影,就得藝術誇張!

最明顯的例子,那就是好萊塢呀。

好萊塢老導演東木頭拍攝的《父輩的旗幟》,可這個照片的真實情況,根本就沒有他拍的那麽傳奇。

可還不是贏得滿堂彩,還不是在奧斯卡上面風光無限?

這是藝術,至少我們以美國人的理論,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

眼下的關鍵是,怎麽來做平衡。

王譽要做到,即誇張一些,可還要盡量的尊重歷史。

讓網絡上的大神們,少挑他一些毛病。

怎麽辦?

準備了這麽多年,到現在才發現這個問題嗎?

這還真不怪王譽,因為這個事兒確實不好平衡。

那麽……

就在王譽看著衡店這片場,在吳倞跟張毅兩個人鬧來鬧去的影響之下,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當中之時。

“王老師。”

“嗯?”

詩施,竟然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