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故劍情深(第2/3頁)

這等開脈,多見於凡人偶然遇合仙緣,出自本能吸納靈力,打通經脈,再鑄就內景天地,在煉氣階段,內景天地通常是一泓玉池,法力化為玉液,所以也叫丹田玉池,玉池水滿,便可嘗試築基。若是阮謙一生不離宋國,也不修持功法,只靠那本《清靜經》,恐怕一輩子都修不滿玉池,便是修滿了,也是垂垂老矣,錯過了修行的最好時光。

如今修真界中更常見的開脈方式,便是由護法出手,備好三樣靈物,以靈物為引,導引靈力走過經脈,將經脈中擁堵滯澀之處,一一探明,修士在護法護持之下,開辟玉池,如此玉池初辟而方圓更大,要比原本那般,全憑自身開脈,慢慢拓展玉池,要來得更便給些。是以今日馮執事便有問阮慈是否找好了開脈護法,這護法的功行,對修士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不說別的,便說這玉池大小,便多數是要靠護法來為修士參詳。

若說築基期所築道基,決定了修士將來的限度,那麽煉氣期這一泓玉池水,便是將來煉就道基時的資糧,修士練就道基要一鼓作氣,將玉池水和築基時要用的三樣外藥相和,猶如以水和泥,自身神意便是泥瓦匠,將道基一層層壘上,不論是靈力池水、三樣外藥,又或是自身神意,哪一樣先行枯竭,道基便會停留在哪一層。因此這玉池大小,也就決定了將來道基的厚度,道基厚度,又決定了未來所能達到的上限。稱量玉池大小,也是煉氣期修士中互相比較的一個要點。

雖然玉池闊大,將來資糧就足,但也不是越大越好,畢竟築基的先決條件乃是玉池水滿,對於那等資質不高,靈力煉化不快的修士來說,給他如海玉池,他到死都填不滿,這是害了他。而對於那些天賦出眾的修士來說,玉池開辟太淺,在煉氣期中又要花費大量時間自行拓寬,因此玉池深淺,要量才而定,更要在適當時候引導修士停下腳步,又或是助他一臂之力,雖然是凡人開脈,但也非得是金丹修士,才能勝任不可。

自然,若是能得洞天修士護持開脈,老祖一眼之下,才具皆知,一指而過,當即開脈,那便又是一番體會了。此中講究之處甚多,因是修道第一步,而且人人皆知,《天舟渡》中對此也多有講述指點,阮慈在均平府中好奇看過許多,對開脈時會遇到的種種幻覺都記得清楚,沒想到輪到自己時,卻是一夢之間,悄然成就,丹田上玉池幽深,已經蓄了一泓清水,不但開脈成功,而且實實在在是有了淺淺修為——若按北胡洲散宗的說法,是已經煉氣四層。

雖然她的修為,是以常春風為基礎意修而來,但此時體內玉池,卻又要比常春風大了數倍,常春風的玉池比較起來,像一口小缸,而阮慈丹田上方,卻是出現了一畝小湖,占地裏許,水滿了三四分,意識沉浸其中,便猶如身處汪洋大海,還能感受到靈力自東華劍由冥冥中傳遞而來,延綿不絕,精純無比,一進經脈,便全匯入玉池之中,毫無滯澀,更不會有絲毫流露,這便是低階修士們常說的‘無漏金身’。

阮慈打坐有頃,仔細探索體內變化,心中也是暗自咋舌,按她所觀典籍,修士在煉氣期主要還是彌補肉身缺失,將所有經脈打通,如此一來,靈力入體才不會逸散阻塞,可以全數匯入玉池之中。但在她而言,內外混為一體,肉身毫無瑕疵,也不知是先人七百年來采精食氣的積累,還是劍意淬體自然排除雜質,一般弟子還需要將靈力自靈氣中鑒別采攝而出,而東華劍采集靈氣,又是鯨吞虹吸,往她這裏送來時精純無比,這靈力化水的速度,竟只在於她有多少時間修行,以及和東華劍的聯系是否更加緊密,那一絲冥冥中的牽引若是更加茁壯,東華劍向她輸送靈氣的速度也就越快,她的修為竟似乎能無限增長下去,直到玉池水滿,將要破境築基的那一刻,才對外物有所需求。

如何通過東華劍反補自身,阮慈看過《青華秘聞》已是心中有數,催起念頭,將功法運行數個周天也不覺疲倦,她困於凡境六年,不到上清門內,不敢嘗試意修,此時初戰告捷,自然喜滋滋地大是新鮮,接連搬運了十二個大周天,見那玉池水淺淺地漲了微不可見的一絲,心中估算了一番,有了個數——若是沒日沒夜,一刻也不停歇的修行,大約十年能將玉池填滿,若是每次修行三個時辰,也就是二十年的功夫。

二十年築基,這在眾修士之中算是不快不慢,不過煉氣期修行也並非是越快越好,玉池深淺、道基厚薄才是關竅,在阮慈而言,自身修行也不是最緊要的,法力深淺,無非是運法、鬥法時是否得用而已,既然走了意修一道,那還是要設法弄清楚,自己怎會在夢中上了常春風的身,又該如何復現這一情景,可以夢入更高修為的修士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