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穿成人魚後(第2/3頁)

但他的視覺沒有受到影響,不僅看得清周圍的景象,也不覺得暗。

由此可見,人魚的眼睛對光的敏感度很低,分辨不出亮暗的區別。

卻也擁有著類似貓科動物的夜視能力,讓人魚在深海生存成為可能。

這個發現對於歸洋來說喜憂參半。

好的是人魚的體質能夠抵抗深海的強壓,非常適合在深海活動。海洋廣袤,只要他稍加注意,儀器探索到他的可能幾乎為零。加上人類頻繁活動的區域基本在水下百米以內,他完全不用擔心被人類發現,成為海洋生物研究的實驗品。

糟糕的是他不知道光對他的眼睛有沒有不好的影響。一般而言,對光敏感度低的生物例如蝙蝠,都會懼怕強光。

而有的海洋生物習慣在高壓強的深海中生存,一旦到了淺海或者陸地就會死亡。

於歸洋不了解人魚的身體構造,他打算將來緩慢往上遊,好確認自己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當然這都是以後的事,當務之急還是幹飯。

他撥開表層的海底砂,手指一撚揪出一只胖乎乎光溜溜的海參。

於歸洋拭去海參表面粘著的沙子,仔細打量了一番。

海參也叫海鼠,分為刺參和光參。刺參就是身上帶刺,麻麻賴賴的海參。而他手裏的這只顯然是光參。

無刺的海參飽滿圓潤,觸感Q彈,表皮呈棕褐色。

真可愛啊。

他捏了兩下海參,旋即面無表情地掏出海參的內臟。

太殘忍了,願天堂沒有像他這樣冷血無情的海參殺手。

於歸洋不爭氣的眼淚從嘴角流了下來。

張嘴之前他猶豫了一瞬,畢竟他從來沒有生吃過海參。

轉念一想大海裏哪有火,他想吃熟食除非去陸地。

抱著對美食的緬懷,他咬了一口海參。

未經泡發和烹飪的海參十分筋道,肉質緊實,雖然個頭不大,但口感豐富,嚼勁十足。

更重要的是一點都不腥!

於歸洋一邊吃一邊想,大概是因為人魚的味覺系統和人類也有差異,所以他才感覺不到活海參的腥味。

當然也有可能是水下兩千多米的海參各方面指標已經和普通海參大相徑庭。市面上賣的海參最多只在水下三十米處捕撈,口感跟他剛吃的這頭沒法比。

不論如何這是件好事,不然他還要擔心吃不慣海底的食物。

迅速吃掉了一頭海參,於歸洋還有些意猶未盡。

可惜他又找了好一陣,也沒找到第二頭海參。

倒是從海底砂裏面挖出來不少小東西,都是些叫不出品種的深海貝類和甲殼類生物。它們無一例外都進了於歸洋的肚子,只是味道都不如最開始那頭海參。

勉強吃飽了的人魚翹著尾巴就地躺下,仰望著無邊無垠的大海。看倦了,便合上雙眼,沉入夢鄉。

睡著之前,於歸洋還沒忘記吐槽自己的魚尾巴,想翹個二郎腿都不成。

之後一段時間,於歸洋就靠著這個方法填飽肚子,給藏在沙子裏的小東西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大多數小家夥味道尚可,這點他還是比較滿意的。

甚至他還翻出來一只巴掌大小的鸚鵡螺,這可真是意外之喜。

鸚鵡螺在海洋生物史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存在,它出現在五億多年前的古生代,在它身上留存著無數自然演變的痕跡,故而被稱為海洋中的“活化石”。

可惜再珍貴的寶貝在饑餓的人魚面前也逃不過變為零食的命運。

於歸洋把鸚鵡螺的殼留了下來帶在身邊,每一次睡醒,他都會在殼上用指甲劃下一道痕跡。

海底不見天日,他就把時間的流逝記錄在了鸚鵡螺殼上。如此,這海底的“活化石”被於歸洋賦予了新的使命。

這天,於歸洋在覓食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只鮟鱇魚。

深海裏的鮟鱇魚十分顯眼,它的頭頂延伸出一只“手”,這便是它的頭頂附肢。附肢頂端會發出亮光,因其形狀酷似燈籠,鮟鱇魚也有一個可愛的俗稱:燈籠魚。

燈籠魚雖然長得不好看,但它肉質緊實,味道鮮美。

用生命貫徹“我很醜,但我很好吃”的理念。

於歸洋有幸吃過幾次,上佳的食材搭配頂級的烹飪手法,那滋味讓他現在都還念念不忘。

他拖著魚尾巴小心翼翼地接近那團光源,燈籠魚遊速不慢,比速度他完全不是對手。

只能搞偷襲。

在深海橫行霸道的鮟鱇魚還不知道自己被人魚盯上了,晃悠著小燈籠優哉遊哉。

它們善於利用生物的趨光性吸引小型浮遊生物,然後張大嘴巴一口吞掉。有些懶惰的鮟鱇魚甚至連嘴都懶得合上,憑借著高超的捕食技巧,在深海,它們鮮有敵手。

一旦遇到強敵,它們就把燈籠含在嘴裏迅速逃離。沒有了光源,那些想要一嘗芳澤的敵人便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