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拒絕

稍微對娛樂圈有點了解的都曉得,在京城有一個老男人幫,簡稱京圈,或者說大院子弟組成的圈子!

全稱是北京文藝圈,由鄭曉龍、葉大鶯、葉景、王碩組成,後來褲子、江聞、英答、葛大爺、劉振蕓先後加入,幾年後又壯大成包含趙寳剛、侶海巖、黃家兄弟的浩蕩隊伍。

滬派代表王志聞和川派代表張果立,也跟這個團體關系很近,再加上張豐義、尤永、孫洪雷等邊緣人物。

這就是傳說中的內地主流影視圈了!

這個圈子,最開始是圍繞北視中心展開的,也就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

——中國大陸第一家電視劇專業單位。

雖說新千年之後,北視中心權威地位不再,鄭曉龍這位大主任也從雲端跌落成不再受政策照顧的打工人導演了,但經營的人脈還在!

後來,鄭曉龍也那拉胯了——《紅高粱》、《羋月傳》那叫一個不負責,都是90分的演員拍出了一個61分的劇……

第一電視劇導演拱手交給了孔生!

再後來,互聯網平台崛起,圈子的話語權逐漸被稀釋。

娛樂更像是一個產業,資本說話!

最初這些圈子的屬性是很文藝的,對整個行業是帶來正面影響的。

比方說京圈,起初是因為業務籠絡到一起,也算是為了藝術理想,有的文字見長,有的懂攝影,有的可以拉來投資。

出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好作品,《渴望》、《編輯部的故事》、《胡同人家》……

後面那個劃掉……

後來這些圈子就變味了。

時代和人性使然,八九十年代人們普遍都有詩和遠方,新世紀之後,物欲了很多。

最不受待見應該是排外和壟斷。這也是圈子不可避免的宿命,基因屬性使然!

後來,市場做大做精細了,餅一大,就不再有那麽多人要大爺的賞飯吃了。

大不了從網大做起,能賺錢,說不定哪天就混出頭了。

以前玩電影藝術總感覺是那些人尖尖的事,觀眾也沒得選擇。

後來吃這碗飯的門檻沒那麽高,小打小鬧不注意還玩出個大的。

嗯,壞猴子包括沈林最開始在他們這幫人看來就是小打小鬧,但現在,已經成長為業內一塊山頭了!

本來也沒什麽交集,這不是《讓子彈飛》集結了江聞、葛大爺嘛。

葛大爺之所以要請吃飯,主要是感謝沈林寫的劇本——《回到故鄉》。

他很喜歡這個劇本,《回到故鄉》設定,玩搖滾梳著朋克頭的兒子他帶著懷孕的女友來到故鄉,看望多年未見的父母……

幾乎注定了一場沖突的降臨。

……

劉振蕓誇獎《回到故鄉》:“這個故事真好,兩代人的差異,兩個世界的碰撞,兩種文化的沖突。父與子,內斂與張揚,以二元對立開場,以相互理解收尾。”

沈林解釋:“沒有,我是在借鑒日苯導演沖田修一,他的《啄木鳥與雨》,《去見瀑布》,《橫道世之介》,講述的都是這種類型。生活化的場景,荒誕的劇情,衍生出對人生的感悟。”

江聞很驚訝:“你還看日本電影?”

沈林理所當然回答:“當然,每年我都會花兩個月的時間挑一些電影看看,日苯導演包括巖井俊二、中島哲也、李相日、山下敦弘、沖田修一、是枝裕和……我都有看過,最近在看矢口史靖的電影。”

“有什麽收獲嗎?”

“收獲不多,”沈林解釋:“導演嘛,必須要保持閱片量,否則很容易故步自封,陷入剛愎自負的境地!”

“但市面上的電影,有99.9%都是重復的……”

“這我同意,但是電影每三年就會更替一批觀眾和審美口味。作為電影認如果還在走前人的老路,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以前有時間我會多走走世界各地的影院,了解一下電影的世界語言,現在沒有這樣的條件,我就買大量的影碟……”

“有什麽偏好嗎?”

“我不愛看那種講述人性的電影,我覺得沒意思,我看電影要麽故事好,要麽鏡頭運鏡讓人驚訝。”

“除了這些呢?”

沈林看了眼江聞:“影視劇大部分是要拍給普羅大眾看的。為什麽導演要采風,演員要體驗生活,因為他們需要無論從拍攝還是演繹的角度為觀眾呈現一個盡量真實的場景。脫離了群眾,用多麽極致的手法去描繪一個毫無煙火氣的故事,觀眾也不會買賬。他們不會覺得你擁有極致理想主義的浪漫,他們只會覺得你過於虛假,你的電影是胡扯,是無理取鬧!”

“根本不知道生活是什麽樣的導演面對所有質疑時,只會對觀眾說‘你們看不懂’或‘10年內沒人能看懂我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