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不見了(第2/3頁)

偏偏這小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逆反心起,不僅不慢,還會不停地加速,每次都把方魚累得氣喘籲籲。每天這麽跑下來,倒是把她這些日子長得一點肥膘都給跑沒了。

工作雖然累,但沒有病人時也能偷偷懶。回到家,家裏有霍謙在,父子兩不管是一起玩兒,還是一起鬥嘴耍樂子,方魚都樂得自在。

加上孩子表現好,已經很久沒有發生情緒問題,方魚心情放松,好吃好睡,居然還比之前不工作時胖了些。

這天下午,星寶一早就把他的小自行車推到家門口,然後拉著方魚的手,要去樓下玩耍。

方魚已經能預見到自己會被這小子溜得多狼狽,她可不想死命跑,便開始給小孩商定合約,“星寶,待會兒不能騎著車到處亂跑知道嗎?如果要玩兒就只能在小區中間的廣場上玩兒,媽媽追著你跑會很累,你知道嗎?”

“還有騎車時要小心些,注意不要撞到人了。”

星寶很認真地點了點頭,他還挺喜歡在外頭玩兒,但他現在已經不怎麽喜歡在小區裏騎著自行車跑了。

騎車太累了,星寶只想攤平。

但每次外出,他還是會把自行車帶上。

至於為什麽?

則是因為星寶很聰明地發現,出行時騎車比走路舒服多了!

走路走累了,站著也很累,但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找到座椅的。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坐在地上雖然舒服,可是不幹凈。

幹不幹凈他不太在意,但路人看到總是會不自覺地側目,好像他多麽奇怪一樣!

騎車就不一樣了,他不想走了,只要雙腳停下來,就可以一直坐在座位上舒舒服服地呆著不動。

方魚剛開始還沒有發現星寶這個險惡用心,等到星寶坐在自行車上不肯動,她哼哼哧哧推著連人帶車起碼五六十斤重的一大坨往家走時,她終於發現了這個令人尷尬的事實。

方魚是真的想不通,這麽懶的一個家夥,到底是怎麽被他生出來的?

她工作不說拼命,但也算盡職,霍謙更不用說了,加班從來不算加班工資,到底是誰基因突變,生了這麽一個懶呼呼的小家夥?

方魚還不知道,懶呼呼的小家夥已經不滿足於在小區裏轉悠,他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天上學出門,都是坐著轎車一呼而過,星寶想要騎著車,慢慢、好好看看周圍的樣子。

星寶在廣場上騎騎停停,見他都乖乖在廣場上玩兒,沒有鉆進小區那些個林蔭小道,方魚也算稍稍放了松。

叮咚,叮咚!

手機響了兩聲,方魚拿出手機,卻發現是馮妙發來的消息——方魚,我這裏有個患者,他的情況有點特殊,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情況是這樣的,患者親眼目睹妻子離世,產生了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和抑郁症。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他突然發現,自己還有了強烈的攻擊傾向。

攻擊傾向的產生,源於患者對自己孩子糾結的心理。

一方面孩子是自己和妻子的愛情結晶,他希望她們能夠幸福快樂。

但另一方面,他對小孩又抱有強烈的攻擊心理,當他發現小孩變得幸福快樂了,心底高興地同時會不自覺地產生暴虐和憎恨心理,認為她們為什麽能在失去了母親後,還這麽輕松高興?!

最讓患者恐懼的是,有一天晚上他突然發現自己站在小孩的床頭,雙手伸了出去,壓在孩子的脖子上……也幸好患者醒悟的及時,才沒有釀成慘禍。

之後一段日子,患者十分內疚,對孩子們也很好!但很快,危險的事情再次發生。

患者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危險,已經不適合再貼身照顧小孩了。

但問題是,他是孤兒,沒有父母親人。而妻子同樣是孤兒,如果他入院治療,兩個孩子將失去監護人,淪落到無人照看的地步。

我們通過監控發現,每當患者與孩子相處融洽,幸福快樂時,就很容易爆發攻擊行為。我的分析是,患者在厭憎孩子得到幸福的同時,也憎惡自己,覺得自己不配生活在溫馨和樂的家庭生活中。

而如果患者對孩子冷淡,不深入接觸,這種危險行為發生的頻率降低許多。而這也佐證了上面一條判斷。

對孩子冷淡,患者也處於一種自苦的狀態,正是這種自苦的心態緩解了他的心理壓力,從而抑制了危險行為的發生。

但問題是患者同時患有嚴重的抑郁症,這種情緒上的壓抑,讓他的抑郁狀況越來越嚴重,以至於患者的自殘行為時有發生。

方魚皺起眉,擡起頭看了一眼廣場,確定星寶還在,才給馮妙回信息:有沒有可能是創傷造成的人格分裂?

馮妙:並沒有。經過反復測定,我們發現患者並沒有人格障礙,他清楚記得自己每次的危險行為。這也導致了患者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