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山海關

“總鎮請起。”

朱慈烺滿臉微笑,心平氣和,但心中卻是掀起了波瀾。

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英雄很多,漢奸也有很多,而最鼎鼎大名的,遺臭萬年的當然就是眼前的這位吳三桂了,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是吳三桂最為人所知的漢奸行為。但在朱慈烺看來,吳三桂最大的罪惡其實並非是開放山海關,因為在京師淪陷,崇禎殉國、失去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山海關被建虜和李自成兩面夾擊,失守是遲早的事情,吳三桂必須做一個選擇,獨自堅守是不可能的,建虜是外族,李自成是殺了君父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不管吳三桂如何選擇,倒向哪一邊,都將背負罵名,而在當時尚沒有“中華民族”,也沒有漢奸的準確概念,君父之仇,是當時世間最大的仇。有一種說法吳三桂最初的念頭,想要借助建虜為君父報仇,並非不可理解,但歷史湮沒,誰也不知道吳三桂最初的真實想法,何況當時在寧遠山海關,真正有決斷力的是遼東督師王永吉,而非是吳三桂。

開放山海關,放外族入關,已然是罪惡,但卻不是吳三桂最大的罪惡。

吳三桂最大的罪惡行為乃是甘當建虜的馬前卒,先是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又揮戈南下,掃平南明,接著進軍陜西、四川、雲貴,最後引軍入緬,對南明窮追不舍,終於抓獲永歷帝,並親手用弓弦將永歷帝絞死!

但使吳三桂真是一名忠臣,他完全可以在擊潰李自成之後,不顧多爾袞的命令,搶先進入京師,尋找太子定王永王,再建大明,其後亦有很多的反正機會,但都沒有。

康熙削藩時,他倒是反了,但天下漢人都已經看穿了他的面目,無人助他。

吳三桂的漢奸之名,實至名歸。

吳三桂是奸賊,但就眼下的情況,就寧遠總兵的職務來說,他還是稱職的,但使京師不出大亂,他應該不會投降建虜,也因此,朱慈烺的心情才有點復雜,因為他不確定,他是否可以放心的使用吳三桂?

今日山海關迎接太子,吳三桂不是獨自來的,而是照太子的命令,帶了兩千名精銳騎兵,聽候太子的調遣。太子沒有說用途,但每年初冬季,都是大明邊軍防備建虜入塞的高度警戒期,太子密旨撫軍,而且出現在山海關,以吳三桂的聰明,已然猜到太子是為抵禦建虜入塞而來。

如果是一般督撫的調兵命令,吳三桂一定會想辦法搪塞,畢竟寧遠現在是抗虜的第一線,且兵力並不富余。但面對太子,他和他的兩個頂頭上司遼東督師範志完和遼東巡撫黎玉田卻都不敢有太多的微詞,得了命令,他就點了最精銳的兩千騎兵,往山海關而來——松錦之戰中,吳三桂雖然僥幸脫逃,但部隊卻受損嚴重,如今這兩千名騎兵,幾乎是他寧遠騎兵全部的精銳了。

另外,吳三桂如此聽話,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其父吳襄乃是京營精武營的主將,是太子的直接下屬。

最初,當吳襄忽然被朝廷任命為精武營主將之時,吳三桂不以為然,他認為京營糜爛,不可為,朝廷用他的老父親當主將,不過就是示之以親,是一種拉攏他的手段,他老父親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在京營有什麽作為。

但隨著他和吳襄通信的增加,特別是知曉了太子在京營實施的那些新式手段之後,他心思漸漸有了一些變化,尤其是開封之戰的勝利,更是令他對京營,對太子,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吳三桂仔細研讀過開封之戰前後的塘報,對太子的指揮之術頗為贊同,他非常好奇,太子只有十五歲,從未出過皇宮,更沒有軍事閱歷,為何對戰爭的閱讀能力,卻已經遠超過一般的督撫和總兵,不知道太子是怎麽做到的?

另外,經過這麽長時間,吳三桂終於是知道,當初朝廷同意從松山杏山撤軍,並非是崇禎帝改變了性子,而是因為太子苦諫所致,由此可知,太子絕非是一個死板固執之人,而是相當睿智和深遠,“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地可再來”,太子在朝堂上所說的這句話,吳三桂深以為然。

今日和太子見面,他心中不止有面對大明未來皇帝的尊敬的惶恐,更有一絲好奇,當太子準許起身時,他微微擡頭,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太子。想知道,太子是不是像父親信裏所說的那樣,少年老成,柔中帶剛,喜怒不形於色呢?不想,太子清泉般的目光也正在注視著他,兩人眼神在空中相遇,嚇得他趕緊低頭收回目光,同時本能的抱拳,做了一個深躬請罪的動作。

還好,太子並沒有責怪他,只微微點頭,臉上始終掛著溫潤的微笑。

吳三桂暗暗松口氣。

雖然只是驚鴻一瞥,但吳三桂卻從太子的眼神中讀出了堅定和柔和,同時更有一種成竹在胸的淡定,那種目光,是吳三桂從未在其他上司臉上見過的,當初的遼東督師袁崇煥,一直到薊遼總督洪承疇,這兩個大名鼎鼎的督師從來都是威嚴冰冷,眼神裏卻透出藏不住的憂慮,太子眼中卻沒有這種憂慮。氣定神閑中,表現出的是一種一切盡在我掌握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