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5章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

如今的突騎施,雖然繼承了相當一部分的西突厥遺產,但是動員兩萬大軍且自付錢糧的入境助戰,對突騎施而言也是一個頗為沉重的負擔。

此番聖駕親征青海,西域諸胡遣兵助戰者不乏,但像突騎施這樣手筆豪邁的卻僅此一家,甚至所動員的人馬還超過了此番征戰最主要的受益者青海國王慕容萬,由此也可見其首領烏質勒對獲得大唐朝廷的承認是多麽的急迫。

突騎施出人出力,可以說是群胡表率,就這李潼還在心裏算計著烏質勒將來的死法,也的確有點說不過去。

西域方面,除了突騎施之外,昭武九姓諸國也都各有人員到場。只不過跟突騎施的兵強馬壯相比,這些邦國的人員規模就相形見絀。

這倒也並非是因為昭武諸國怠慢唐皇征令,地理上的位置也決定了他們很難有效參與到大唐本土周邊戰事。

雖然玉門關以西泛稱西域,但這個地理概念所代表的範圍極大。突騎施等原突厥別部位處於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之間,而突騎施更是長期定居在安西核心地區的碎葉城附近。

而昭武諸國則就位於安西大都護府的西部,哪怕是地理位置最近的米國,距離四鎮仍有上千裏的直線距離。所以就算他們有心大舉參戰,也很難調度大部人馬按期抵達隴右。

更不要說昭武諸國多數都是小國寡民的邦國政權,本身便並不以武力著稱,與中原皇朝的互動還是以商貿為主。即便有什麽軍事上的配合,主要也只發生在西域當地。

不過昭武諸國既然以絲路商貿為主,其人員流動性也是極高。整個河西走廊處處都有昭武九姓族人活動並聚居痕跡,而九姓胡人也是長安商市最為活躍的胡商群體,甚至就連兩京宮廷中都存在著眾多的九姓胡人。

但也有一點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定居在西域的昭武九姓諸國雖然武功不強、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誰都能欺壓一把。可是一旦離開鄉土之後,這些昭武諸胡往往都頗有表現。終結大唐盛世的安祿山不必多說,早在開元年間,便有內附的粟特胡人康待賓作亂於河曲之地。

若再向上追溯,五胡亂華時期的後趙羯胡政權,本身也是出身西域的粟特雜胡,被當時的匈奴人作為戰爭奴隸裹挾動遷,將中原大地踐踏得遍地狼煙。如今昭武諸國中的石國,與五胡中的羯胡便屬同源。

如今昭武諸國響應朝廷征令,其參與助戰的方式也都充滿了商賈特色。他們直接派遣助戰的人馬並不多,哪怕就連其中實力最強的康國,也僅僅只從國中派遣了百員甲力,還主要是充當其國王子衛隊。

但昭武諸國所提供的總兵力卻是不少,足足有五千人之多。這是因為他們各自使者直接在東行沿途與隴右當地一路招募雜胡丁壯,竟也組成了一支規模不小的仆從軍。

昭武諸國雖然武力不強,但因地當絲路要道,是東西大陸商貿交流的中心所在,一個個都富得流油,能用錢解決的事情便不是問題。

他們不只大使錢財、組織了一支規模不小的雇傭軍,而且這支雇傭軍的武裝水平還不低,幾乎人人刀甲配齊、戰馬有備。這在凡所參戰的諸胡仆從軍當中,都是第一流的武備水平。

除此之外,昭武諸國還向大唐進獻大宛良駒兩千匹。更不要說聖人眼下身處的這座大帳,昭武諸國也是主要的出資人。

了解到這些之後,李潼對昭武諸國的使者們態度也都和睦友好、勉勵有加。而昭武諸國殷勤有加的態度,也讓李潼嗅到了一絲時代變革的脈絡氣息。

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特別是對於商業為本、錙銖必較的昭武諸國而言,他們任何的言行舉動,必然都有其確切的行為目的。

昭武諸國遠在西域,與大唐之間雖然保持著臣屬與宗主的關系,但由於地理距離的緣故,這一份宗藩關系整體上的約束性並不強烈。起碼不像突騎施那樣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必須要獲得大唐朝廷的認可與扶植。

本身的依附性已經不夠強,僅僅只憑大唐過往歲月中在西域所積累下來的威名,並不足以讓這些邦國對大唐的征令如此態度熱切的響應。這些邦國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著其他的原因與訴求。

李潼因有來自後世的記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自然也就有著超出當下這個時代的視野角度。若視角不再只局限於大唐的國運興衰,當下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整個歐亞大陸地緣格局的一次大變革。

吐蕃的崛起,使得高原政權史無前例的走下高原,並強勢的向西域進行滲透,與大唐之間圍繞西域的霸權進行一系列的鬥爭,非但不落下風,有的時候甚至還占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