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亡國第三十八天(第2/3頁)

天下興亡,苦的永遠都只是最底層的百姓而已。

秦箏看著她說:“會有那麽一天的。”

這句安慰顯得有些蒼白,皇城雖被叛軍攻下了,但如今天下三方勢力割據,不管是南邊的淮陽王還是北邊的連欽侯,都不是叛軍一朝一夕能打下來的。

這天下最終是歸誰,還不好說。

林昭嗓音更悶了些:“我聽說南邊又要打仗了,朝廷要攻打郢州,閔州和郢州毗連,朝廷走水路運了一批兵器往閔州去,碰巧被水匪給劫了,攻打郢州一事才暫且擱淺了。”

秦箏若有所思,郢州是陸家的地盤,朝廷攻打郢州,目的再明顯不過。

但陸家現在已經投靠了淮陽王,有淮陽王護著,朝廷能不能攻下郢州還真不好說。

如今的天下,這三大勢力碰頭只是早晚的事,攻打郢州只是一個開始。

只有最底層的人民,才懂得戰火帶來的痛苦,田地沒法耕種,男丁還會被征兵強行抓走,黃沙戰場,不知又得埋骨多少兒郎。

她不由得嘆息:“幾大反王誰也不服誰,誰都想坐上權利巔峰的那把龍椅,大抵只有像三百年前一樣再出個武嘉帝,打服了各路反王,天下或許才能徹底太平。”

林昭聞言,眼底浮卻現出幾許悵然:“早些年聽說書先生說,當年武嘉帝四處征戰,民間一片怨聲載道,不少文人對他口誅筆伐,罵他窮兵黷武,只配當個屠夫,不是一代明主,我那時還以為是說書先生胡謅的,如今卻有些明白了。”

“當年內憂外患,比起現在的情況只更糟,百姓飽經戰亂之苦,局勢稍穩就不願再起戰火了。但武嘉帝深知只有把周邊來犯的列國打服、打怕了,才能真正換來太平。”

“果不其然,他用雷霆手段掃平南北夷族後,哪怕登基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年年入冬都騷擾大楚邊境的北方戎狄,在他死後的十余年裏卻再也沒敢來犯大楚。那時的楚國無力再戰,可周邊異族被武嘉帝打得更慘,沒個十幾二十年休養生息,壓根恢復不了元氣。”

不知為何,聽林昭說起這些,秦箏突然就想起自己第一次同楚承稷說起武嘉帝時,他的反應來。

“沒人罵他窮兵黷武,殺人如麻,乃隴西屠夫了?”

他說這句話時,眼底是帶了幾分蒼涼和自嘲的吧?

是為先祖當年背負的那些罵名而不平麽?

可楚國昌盛了三百年有余,後來的大楚百姓,早把武嘉帝當成武神轉世,為他修建廟宇供奉香火,沒人再覺得武嘉帝當年征戰不對,站在後世去看那段封塵的歷史,甚至覺得幸虧武嘉帝在生前掃清了所有隱患,大楚才能在他死後也壯大起來。

如今他為他的先祖不平什麽?

秦箏越想越覺得奇怪,難不成當時楚承稷是覺得楚國亡了,武嘉帝這個開國皇帝又該被人拉出來鞭屍了?

她出神許久,林昭喚了她好幾聲,秦箏才回過神來:“怎麽了?”

林昭狐疑地看著她:“阿箏姐姐在想什麽,我喚你好幾聲你都不應?”

秦箏收斂了思緒,道:“我在想,武嘉帝當年越到後面越好戰,是不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了,才在自己還能上戰場時,掃清所有隱患,讓天下百姓,在他死後也能免遭戰亂之苦。”

林昭被秦箏說得鼻子一酸:“武帝陛下是大楚最好的皇帝。”

想到武嘉帝親手創建的大楚已經沒了,林昭只覺鼻頭更酸了:“以後每年武嘉帝誕辰,我都去寺裏拜拜,給他上柱香。”

秦箏看著林昭發紅的眼眶,心底也有些觸動,不管哪個時代,都有能讓人跨越歷史長河去銘記緬懷的帝王。

他們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們創下的功績,的確足以銘記千古。

也許受限於時間和當時世人的眼界,他們會背負罵名,但時間也能證明一切。

唯一的遺憾,大抵就是他們在屬於他們的時空長眠後,不一定能知曉後世人也曾這般推崇贊揚過他們。

秦箏握了握林昭的手寬慰她:“我曾聽人說,只要還有人還記得,那麽被記住的人就永遠都會在的。”

林昭抹了一把眼:“武嘉帝若是還在,知道楚國亡了,如今的天下四分五裂成這般,得難過……”

秦箏頓了頓,道:“我覺得他可能只想把這河山再重整一遍。”

林昭原本那點傷感沒了,因為秦箏這句話破涕為笑。

……

郢州,陸家。

年過半百的陸家老爺子看著信鴿送來的信件,面色凝重。

他同陸太師是堂兄弟,當年陸家出了一位皇後,陸太師帶領一部分族人遷往京城,陸老爺子則帶著剩下的陸家人留守郢州。

卻沒想到,當年的保守之舉,如今倒成了保住家族的良計。

陸老爺的長子見父親神色不妙,忙問:“父親,信上說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