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亡國第六十八天……(第2/3頁)

那會兒手底下人少,頭目們心思多,得時刻防著哄著,現在青州屯兵上萬,前來投奔的人可就不敢拿喬要價了,一切都按軍中的規矩來。

加入軍中的流民也越來越多,老兵帶新兵倒是出不了什麽亂子,就是這軍隊人數滾雪球一樣突破了兩萬大關,林堯每隔一段時日就得遣人去兩堰山運糧,眼瞅著糧倉裏的糧食一天天減少,心裏還是有些急。

這天林堯又一次說起軍糧的事時,秦箏便道:“把百姓廢棄的荒田都開耕出來,總得播種入秋才有收成。”

林堯為難道:“青州百姓只有那麽多,哪兒找人去耕田種地?”

秦箏目光出奇地沉靜:“大軍不操練時,就讓他們去耕種吧。”

後世的戍邊戰士不也自己種菜麽?

秦箏的這個提議在現在有點空前絕後了,林堯傻愣半天都沒能說出一句話來,“娘娘……百姓怕被戰火殃及都不敢種地了,您讓將士們去種地?”

秦箏看著林堯道:“其實這和以前東寨自己耕種是一樣的道理,流民加入軍隊是為了領軍糧填飽肚子活下去,在參軍之前,他們中大多數也是農人。有土地耕種糧食,他們在這異鄉也就有了牽掛,既能收攬軍心,又能自給自足產糧,有何不可?”

她這麽說,林堯就明白了,大多數流民都是奔著活命參軍的,若是青州遇襲,守不守得住,流民們對這不是生養自己的城池其實不會有多少感情,在這裏被打散了,他們轉頭去別處參軍混口飯吃也是一樣的。

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產生了感情,他們才會把青州當成自己的家園去守護。

林堯當即就對著秦箏抱拳道:“娘娘大智,末將這就下去安排。”

如今正值五月底,種一波晚稻來得及。

秦箏點頭,又叮囑道:“耕種只是次要的,還是不可耽誤大軍操練。”

“末將明白。”

……

林堯是個辦事有效的,很快就率大軍開墾完田地,播種那日,秦箏親自去田間地頭,當著三軍將士和圍觀百姓的面灑了第一把種子。

在這以農耕為主要生產來源的時代,百姓似乎對耕種有著別樣的情懷,秦箏把種子撒進地裏,軍民仿佛已經看到了安定的那一日,不知誰歡呼起來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大概是見軍隊都開始種地了,原本不敢耕種的百姓們,回去後也紛紛把自家戰亂以來就荒廢的田地也重新開耕出來,悉心耕種,整個青州上下都煥發起了生機。

前來投奔的謀臣們瞧見青州這番景象,心中也是萬分感慨,擅舞文弄墨的作詩稱贊,直把青州誇成一個世外桃源,慕名而來的賢能之士日漸增多。

秦箏卻變得更忙了,先前時間緊迫,她只來得及帶領工匠們加固主城門,如今有了更多的時間,她還想在城墻外修建“馬面”,所謂馬面,就是在城墻上每隔二十丈修建的墩台,以城墻為界,向外凸出四丈有余,主要目的是為了防守。

若有人攻城,城墻和兩側馬面墻,可對敵軍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而且青州有四方城門,每處的兵力布防不一,為了將來遇險能快速調兵,秦箏還想把城內的主幹道規劃一下,以四方城門為點,連成“田”字,這樣一來,不管是那一處的城門遭到猛攻,都能在最短路徑內調兵。

圖紙設計好了,就開始緊鑼密鼓地施工,原本老舊的房屋拆遷換成青磚灰瓦的氣派院子,城內百姓心中只雀躍得緊,哪裏又會有怨言。

對此秦箏還頗為感慨,古人在這方面確實比較淳樸,她剛幹工程那會兒,雖然用不著去跟路線規劃到的住戶對接,卻也聽過不少坐地起價的釘子戶傳聞,最初拆遷款筆筆都是天價,後來政策調控後才好些了。

秦箏每天穿得幹幹凈凈出門,灰撲撲從工地回去,累得倒頭就睡,壓根沒空去想還在徐州的某人。

接連十天半個月後,總算是又收到了楚承稷的來信。

徐州那邊現在也拉起了一支兩萬余人的兵馬,徐州守將去強攻過幾次,可惜都是戰敗收場,如今青州、徐州勢漸大,李信那頭也坐不住了,派了他長子領兵五萬南下來收復失地。

知道又要打仗了,秦箏心裏還是有些沉重,不過以如今青州和徐州的實力,哪怕是和朝廷那五萬大軍硬拼也不一定會輸,她開始抓緊自己防禦工程的修築。

林堯跟個老媽子似的,眼見今年青州的秋收有保障了,又開始憂心新收編的將士軍服和武器的配備。

他們到現在為止,所有的軍需裝備都是自己打下來的,還沒掏錢去買過。

青州府衙的那點官銀,用於修建城防還勉強夠,給三軍制軍服、打造武器那就是無底洞了。依誮

至於軍餉,虧得他們成事不久,上次發軍餉時人還沒這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