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2/2頁)

原本李青瑞和李青文一直喊他們過去一起吃,但老孫他們看李家幫工的人太多,陳氏她們幾個人都忙不過來,便就在營地用飯了。

這邊飯菜做好,李青文便回家了。

幫工的大人和孩子有不少,李家院子裏擺著桌子,每張桌子旁邊四條凳子,上面坐的都是人。

李青文在家裏已經許久進不去後廚了,家裏的女眷一個個都推著他去屋裏,想看書看書,累了就躺一會兒。

下午上山,先挖坑,周瑤還有周豐年也來了,李青文教他倆挖多大的坑。

天氣一暖,靴子都捂腳,大家都換上了方便的布鞋,周豐年怕是沒穿過這樣的布鞋,踩著鐵鍁腳心疼,頂著大太陽還帶著帽子,鬢角淌出兩行汗。

但是他生的俊,即便現在模樣,眉眼間也可能瞧出幾分矜貴來。

李青文真的佩服他,竟然這帽子從過年到現在都沒摘下來,他多盯著那帽子看了幾眼,周豐年就防備的瞅著他,“看甚看,還不快幹活。”

李青文都擔心周大人中暑,想要勸勸,旁邊的周瑤卻扯著他到一邊,小聲道:“你可別亂說,上次周從望去我那裏問有沒有讓頭發長的快的藥,不知道咋讓周大人知道了,可發了一頓火。”

李青文:“……”

他真的不知道周豐年是愛惜臉面,還是愛頭發如命……總之是他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是,不管咋樣,現在周大人使這把鐵鍁倒是很利索,挖坑比那些小孩子幹的快多了。

為了讓他能更好的幹活,李青文晚上向姑姑要了兩塊頭巾,就是那種能把頭發和腦袋包住,避免吹上土的布巾。

這種頭巾的好處是可松可緊,自己隨時都可以調節。

聽說是給周大人,李茂玉還特意挑了兩塊料子好,顏色素淡的。

李青文拿到後給周從信送去,第二天,周豐年還真的紮上了頭巾出來幹活,漫山遍野,他腦袋上的布巾紮的最好看。

後來李青文才知道,周大人拿到布巾後自己弄了半個多時辰,覺得滿意了才紮出來。

周豐年在這栽了幾天樹,又去種地了,周從信扶犁杖,周從望點籽,周豐年平壟,打滾子。

而且他們三個人種的是新來的地,雖然只有兩畝,但也挺讓李青文意外的。

畢竟他們不愁吃喝,沒必要新開墾地。

還是周瑤告訴他,周豐年和林潭前陣子意見不合,林潭想要早點把新城蓋好,周豐年說今年年頭不行,得多在莊稼上下功夫。

根據上報,林潭已經知道,北方有一股來者不善的勢力,他想早點建好城墻,應對不測,而且,也算過,營地倉房的存糧也不少,省著點用,即便受災也能挺過去,所以才敢集中人力建新城。

周豐年的判斷是,敵人不可能短時間內攻過來,糧草是最重要的,城池啥的反倒是其次。

最後,周豐年讓步了。官兵和男流犯大都去建城,所以山上種地的,除了逃荒來的百姓,多半是些流犯的女眷和孩子。

李青文更贊同周豐年一些,自古以來,朝廷的兵役徭役都不能妨害農時,實在不該貪圖早這半個月一個月,更何況邊城這種沒法得到別的地方補給的極北之地,保證自己的糧草比城池更重要些。

而且,李青文也認為,那些士兵的失蹤,林潭應負失職之過,明明早就跟他說過羅車國的事情,巡視時竟然沒有增派人手或者弄出其他應對手段來,現在想要用蓋城池來亡羊補牢,只怕補錯了地方。

但是,他想啥也沒用,林潭是將軍,他才能說的算。

李青文的樹還沒栽完,家裏的地卻種完了。

跟往年不同,今年種的最多的是蕎麥,三四斤種子一畝地,種了四百畝,然後還有三百畝早熟的高粱,二十畝黍子,三畝稻子。

蕎麥最好種,不要犁太深,點完籽之後平平壟溝,滾子也不用打,省時省力。

這玩意長的還快,從種下到收七十多天就行,別的莊稼錯過了雨水,長不成莊稼了,重新把地翻一遍,再種蕎麥都來得及。

這些地裏沒有新開墾的,一部分是李青文從前種的,一部分是江淙他們的,三十多個人去了北崗,地可不能荒著。

除卻揣著崽和小馬駒,今年家裏能拉犁杖的騾馬就一百多匹,雖然借出去一些,剩下的也不少。即便不再借營地的耕牛,牲口多,地是種了兩年的熟地,再加上幫工的人多,一天就能種一二百畝,很快就結束了春耕。

種完自己家的,馬和騾子歇半天,被借出去,李茂賢他們幫著同族勞力少的人家種幾日,然後便去新城那邊蓋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