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營地裏外開始倒騰糧食時, 邊城下雪了,一個晚上,天地間都成了一片蒼茫的白色。

這個時候除了三四歲的小孩子, 可沒人能貓在炕上,所有人都在忙。

女人帶著孩子榨糖稀, 身為一家之主的男人把自家的糧食一袋袋的稱好,用車推到營地裏,年輕人則在旁邊的河裏網魚。

河水旁邊的雪地上架著幾口大鍋,雪花還沒落下就被蒸騰的熱氣給熏化, 鍋裏煮的水開了, 就有人舀到大盆子中,隨便鏟雪兌進去,水溫著,麻利的將網上來的魚宰殺,開膛,去頭, 刮掉魚鱗。

家家戶戶的爬犁都被拉了出來, 馬拉著爬犁,拉成了幾裏地那麽長的隊伍, 再次踏上了往北的路。

不過這次不是去挖石頭, 而是去捉狗魚。

此時李青文正在夥房,昨天夜裏放的網, 今天一早便拉了回來, 幾百斤魚被網上來,在河邊收拾利索的便拉了回來。

鹽、糖、醋、酒腌制好的魚放在夥房裏碩大的鐵鍋中蒸,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熟了,鍋蓋一掀開, 濃重的熱氣還沒散去,兩個手臂粗壯的夥夫一左一右,拉著將箅子兩邊的粗繩子,將箅子以及上面的魚一同擡了出來。

擡到外面,一陣風刮過來,魚肉很快就涼了,方氏帶著一群姑娘們,用小小的竹刀或者木刀,把魚肉剔下來,撕成小塊,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千萬不要把魚刺混在肉裏面。

靠近門口的大鍋倒上油,下面的火舌一舔,油煙登時便重了幾分,撕好的魚肉用擀面杖碾過後倒進鍋裏,力氣大的夥夫立刻翻炒起來。

又烘又炒,魚肉裏的水分幹了,變成了松軟鹹甜的魚松,這就是特質的軍糧。

差不多六百斤收拾幹凈的魚肉做出來一百六十多斤的肉松,肉松分量更輕,能量更高,不用燒水生火就能吃,特別適合做為長距離趕路的幹糧。

第一鍋肉松剛出鍋,在倉房旁邊的周豐年和林堅就過來嘗了,味道相當不錯,比其他的幹糧好吃太多了。

邊城這邊有多條江河,魚類特別豐富,在糧食緊缺的時候,它們就成了應急的糧食。

這個東西做起來不難,李青文教會了夥房的人,其他人也都學會了,營地外頭的各家各戶也都打算多做點肉松,糧食拿出去了大半,雖然留下的能吃個一年半載,但吃食永遠不嫌多。

三百多萬斤糧食營地裏的倉房根本裝不下,只能堆放在外面,用油布蓋好,由專門的人看守。

營地裏的官兵每每看到這幾幾座大山包,心裏都要大大的感嘆一番,誰能想到,這些逃荒的人竟然這麽能種地,明明來的時候一個個跟乞丐似的,才到邊城一年多,就從土裏刨出恁多的糧食來!

李茂賢他們來時,都帶了扇子草的種子,現在家家戶戶都能把高粱糖稀弄成糖塊,一部分熬出來的糖汁直接送到夥房做腌魚的料,剩下的才做成塊糖。

林堅知道家家戶戶熬糖後,又在李家要了五千斤的糖塊,他現在取代了林潭成為邊城裏發號施令的那個,李青文還有求與他,擰著鼻子也給了。

雖然林堅又強硬又狗,但還是有手腕的,他接管了邊城後,不過幾日,營地裏面變化很大,所有官兵都不敢懈怠,就連老邢頭現在都不敢躲閑了,天天的嘆息著,懷念從前的日子。

讓人拉走了糖塊後,林堅又盯上了李青文家的長毛野馬,仔細的問這種馬在雪天拉東西趕路如何。李青文有點擔心他再征用家裏的馬,委婉的表示,他們還要靠著這些馬去森林中尋吃食,至於為啥種了一年地還要再去找食物,林堅應該比誰都清楚。

林堅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他道:“你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大義,那麽多糧食都拿了出來,馬借用一趟又能如何?”

周豐年在旁邊聽著,瞥了瞥嘴,林堅這人可真是不知道啥是客氣,若不是披著這一身官皮,活脫脫一個土匪。

這些日子,李青文跟他拉扯了過無數個回合,在討價還價中,他發現一步都不能退,否則自己就得被搜刮幹凈,立刻道:“前日看書上,有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林大人覺得如何?草民什麽虛名都不要,只希望能把人救出來。”(注:1)

手在馬的脖頸劃過,仔細察看它們強壯的四肢,林堅依舊沒有放棄,“用營地的耕牛換馬,如何?”

李青文搖頭,這馬力氣不小,能拉犁杖,能拉爬犁,雖然比牛的力氣稍微小些,但用處多,他不換。

他不願意,林堅也沒勉強,轉而說起讀書的事情,得知李家有個二兒子在京城書院念書,名為李青卓時,林堅眉頭動了動,這名字有些熟悉,仿佛在哪裏聽過。

林堅把李青文家角角落落都用眼睛刮過一遍,確實尋不到啥油水了,才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