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蠟燭

西班牙發生的政變,菲利普二世國王的駕崩以及阿爾瓦公爵遇害的消息,在整個歐洲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七月六日,唐·卡洛斯親王在馬德裏公告自己成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國王唐·卡洛斯一世,然而他收獲的卻並非整個國家的擁戴,而是全國各個階層的敵意。在巴塞羅那,巴斯克和加利西亞都發生了暴動,連當地駐軍都牽涉其中。全國都為新國王的暴行所震驚,阿爾瓦公爵一貫受到全國的愛戴,雖然無敵艦隊的兵敗讓他的威望有所下滑3,可這樣悲劇性的死亡,又把他變成了一個殉道的聖徒。在這樣的氣氛當中,大半個王國都拒絕承認唐·卡洛斯國王的統治,一場血腥的內戰似乎注定將要爆發。

阿爾瓦公爵的死訊在尼德蘭引發的動蕩更加激烈,佛蘭德斯軍團對受到他們愛戴的統帥的冤死反應極其激烈。七月十八日,佛蘭德斯軍團宣布和西班牙斷絕關系,同時宣告南尼德蘭將成立獨立的比利時王國,而阿爾瓦公爵的長子則被推舉為比利時王國的新國王。

新成立的比利時王國被強敵環繞,法國和尼德蘭從南北兩方對這個新國家虎視眈眈,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向不列顛王國伸出橄欖枝。

七月二十五日,比利時使節抵達倫敦,他全盤承認了不列顛之前和尼德蘭貴族同盟簽訂的協定,還做出了許多新的讓步。比利時同意將安特衛普港割讓給不列顛王國,同時向不列顛開放其全部內河航道的通行權,不列顛商品在十年內獲得免稅待遇,同時比利時王國的海關,政府和軍隊都將聘請英國顧問來進行改革。作為回報,不列顛王國將公開保障比利時王國的獨立。

雖說愛德華六世國王和不列顛內閣一直不願意過多涉入歐洲大陸的事務,但比利時王國提出的條件實在是太過慷慨,因此他們沒有考慮太久就點了頭。七月二十九日,雙方的代表在漢普頓宮的亞歷山大大廳裏簽署了《倫敦條約》,比利時王國在事實上成為了不列顛王國的保護國。

消息傳到阿姆斯特丹,尼德蘭的貴族們自然是氣急敗壞,比起北尼德蘭的七個省份,南尼德蘭的十個省原本要更加富庶,雖說經過了戰爭的荼毒,但依舊是全歐洲最有價值的土地之一,更不用說這些貴族們在南尼德蘭都有著不菲的家業,他們本來還期待著在戰爭結束之後收回這些產業,如今這些打算都要落空了。

在貴族們的支持下,奧蘭治親王一直和法國保持著聯系,如今不列顛指望不上,尼德蘭人決心和法國合作,他們向法王亨利二世提出建議,願意和法國一起瓜分比利時,尼德蘭得到北部的弗拉芒,而法國人得到南部的瓦隆,這相當於將半個比利時送給了法國。

面對這樣的建議,亨利二世國王自然心動,但他又不願意和如今氣勢正旺的不列顛王國硬碰硬,於是便決定采用更為迂回的手法,試圖在這一團亂局當中火中取栗。

八月四日,他在盧浮宮會見了不列顛和尼德蘭的大使,提出要在巴黎郊外的楓丹白露宮舉辦一場三國參加的和平會議,來討論比利時問題。

至於比利時新政府,他們可以派出代表來旁聽,但他們沒有在會議上發言的權利,這也是亨利二世國王的精心算計,確保在會議上法國和尼德蘭加在一起,可以獲得兩票對一票的優勢。

尼德蘭方面立即宣布贊同法國國王的提議,並感謝亨利二世國王為和平所作的努力。這樣的表態將不列顛王國推到了一個有些尷尬的境地,如果拒絕參加和會,那麽不列顛就會被看作是和平的破壞者。

無數的眼睛都緊緊盯著漢普頓宮,而愛德華國王卻一直沒有表態,直到八月十日的上午,國王和羅伯特·達德利一起接見了情報總監兼內政大臣沃爾辛厄姆爵士,三個人在房間裏一直呆到日頭偏西,沃爾辛厄姆爵士才離開王宮。

第二天,愛德華六世國王召見法國大使,宣布新任首相塞西爾閣下將作為不列顛王國的代表,前往楓丹白露參加和會。

各方都表示願意參會,亨利二世國王心情十分愉悅,畢竟這樣的重要會議標志著法蘭西王國依舊在歐洲政治舞台的中央。在經歷了之前的挫敗之後,其它大國依舊願意賣法蘭西一個面子。他將和會召開的日子定在了八月二十五日,並要求楓丹白露宮的管理人員做好準備招待賓客。

八月二十日,尼德蘭代表團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前往巴黎,這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自然是尼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本人。隨著對西班牙的獨立戰爭的勝利,奧蘭治親王已經成為了尼德蘭人的民族英雄,他的威望水漲船高,如果能在這場和會當中再次為尼德蘭謀求到足夠的利益,那麽這些威望就足夠讓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變成一個王國,讓這個國家的王冠落在他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