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紀念碑(大結局)

第二天上午,當著整個法國宮廷和不列顛,尼德蘭兩國的使節團,醫生們向亨利二世做了匯報:奧蘭治親王已經無藥可治。

亨利二世國王失望至極,還沒等奧蘭治親王咽氣,他就拋下所有人,自己騎馬返回了巴黎,將談判的一應事宜都交給自己的大臣們去處理。

當天下午,三國和會在楓丹白露宮正式召開,而就在和會開始的同時,奧蘭治親王呼出了最後一口氣,他的身體開始變得冰涼。恰在這時,不知是巧合還是某種預兆,室外突然吹起了一陣大風,將花匠們好不容易按照法蘭西王室徽章的形狀打造的花壇裏的鳶尾花吹的七零八落,那些折斷的花枝淩亂地灑落在花園的石子路上,像是剛剛遭到了一場浩劫。

奧蘭治親王的暴斃,令尼德蘭政府陷入混亂當中,貴族同盟失去了他們無可置疑的領袖,就像是一條蛇被砍掉了腦袋,剩下的軀體只能夠無意識地抽搐。在阿姆斯特丹和海牙,所有人都忙著爭權奪利,試圖在奧蘭治親王留下的權力空白當中爭奪更多的一份。巴黎的尼德蘭代表們,同樣急於回國參與這場關鍵的爭奪,在這樣的情況下,和會也只能夠草草收場。

九月一日,不列顛,法蘭西和尼德蘭簽署了《楓丹白露條約》,三國承認比利時的獨立,法國承認不列顛在比利時所獲取的特權,作為回報,他們得到了法國和比利時邊境上的十五座城市,這相比原本亨利二世所期待的六個省要大大縮水了。而最大的輸家自然是尼德蘭人,他們所獲得的甜頭,不過是邊境線上的一些細微修改,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整個秋天,歐洲局勢如同走馬燈一般變化莫測。首先是九月初,西班牙的各方終於撕破了和平的面紗,正式爆發了內戰,受此影響,西班牙在歐洲的其它屬地,包括米蘭,那不勒斯等,也都陸續宣告獨立或自治,而葡萄牙的攝政布拉幹薩公爵,也在九月底正式宣布和西班牙脫離共主邦聯的關系。

十月三日,維也納落入土耳其人的手中,而就在同一天,地中海上最關鍵的要塞馬耳他島也向土耳其遠征艦隊投降,整個基督教世界都陷入恐慌當中,羅馬教皇向樞機主教們哀嘆:“這是世界末日!”

哈布斯堡皇帝在維也納陷落之前已經逃往因斯布魯克,如今奧地利崩潰,德意志的東方門戶大開,諸侯們群龍無首,亂作一團,而土耳其人已經準備進行下一步的進攻,預計目標不是巴伐利亞,就是波希米亞,而意大利也難免受到威脅。

桀驁不馴的諸侯們,如今終於開始後悔之前和皇帝之間鬧的太僵,當維也納被圍攻時,他們紛紛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坐視皇帝的崩潰,如今輪到他們面對星月旗和土耳其彎刀了。

十月底,從大西洋對岸傳來了消息,霍金斯爵士的遠征船隊已經占據了富庶的西印度群島。而剩余的西班牙殖民地已經陷入徹底的混亂,當地的西班牙軍政長官,也只能夠向霍金斯爵士發出邀請,希望不列顛遠征軍幫助他們恢復秩序,這也就是在事實上將當地的控制權移交給了不列顛人。自哥倫布橫跨大西洋以來,西班牙人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建立起來的海外帝國,如今卻在半年之內就付之一炬了。

當秋日告終的時候,一個德意志諸侯派來的代表團抵達倫敦,他們向愛德華國王通告:七位選帝侯已經一致通過,邀請愛德華六世國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甚至連教皇都拋出了橄欖枝,願意為之前還被他斥為異端和惡魔的不列顛國王在羅馬加冕,讓他真正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面對皇冠的誘惑,愛德華國王並沒有急於答應。所有人都看得清楚,這不過是走投無路的德意志諸侯們為了獲取不列顛的保護采取的絕望之舉。雖說羅馬的皇冠地位超凡,但與土耳其人相抗衡,就意味著將要像西班牙一樣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最後的結果也不過是為他人火中取栗罷了。

德意志諸侯的代表團在離開倫敦之後,又去了巴黎,在那裏他們並沒有花太大力氣就說服了亨利二世國王。前任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當年曾經試圖讓自己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如今兒子終於得償所願,即便許多大臣向他表達了隱晦的勸諫之意,可被皇冠的光芒迷了眼的法王此時哪裏又聽得進去這樣的話。他已經敲定,第二年的春天,就要出發前往羅馬加冕。

在冬天的第一場雪到來之際,在倫敦新建立的愛德華六世廣場上,為了慶祝英西戰爭勝利的海峽戰役紀念碑也宣告落成了,而剪彩的時間就定在十二月一日,包括國王在內的大臣,貴族和社會頭面人物們都會出席。

在飄落的雪花當中,國王的車隊在從漢普頓宮一直到倫敦城的林蔭大道上飛馳著。早上時路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殷勤的倫敦市長已經在陛下到來之前在路上撒了鹽,那些光禿禿的樹枝上積上了一層白色的雪,將樹枝向下壓彎,就好像是在向陛下的馬車鞠躬行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