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第2/3頁)

我這不是瞎說的,二十多年前,我爹管那幾口井時,就是深挖抽鹵的時候,一口氣憋悶暈倒在井邊,我們發現的時候已經過了半刻鐘,拉到一旁也沒救回來。這火氣如果不燒了,聚集在一處是會毒死人的。至於拿火氣煮鹽,更是想都不敢想,咱只敢在火氣淤積得多了的時候,燒掉一些散散毒。”

李素聽到這個結果時,卻是頗為欣慰的,原來,貢井地區這邊,已經有打到足夠穩定出氣的深度了,而且不繼續挖也只是因為百姓怕毒不敢,而非挖掘技術不夠。

要是鉆探科技太弱,李素還沒辦法開掛,畢竟他又不是讀石油大學的,研發不出牛逼鉆頭。

但是百姓心理準備不足、害怕,那就有他這個文科生的用武之地了。

至於王江說到的火氣有毒,李素估計是甲烷濃度過高導致窒息了——低濃度的天然氣(甲烷)對人體毒害效果並不明顯,要在空氣中有好幾成甲烷時,才會頭痛頭暈乏力。

真正毒害作用強的是煤氣(一氧化碳),不是天然氣。

李素搖頭嘆道:“可惜了,那是你們不懂,所以暴殄天物——這些火氣都是可以直接穩定生火煮鹽的,把火氣都燒了之後,不就興利除弊,也免得人畜喘不過氣來了。不過還不算晚,陳太守,咱今日就開始督辦整改吧。”

李素後半句話是跟陳實說的。

王江聞言連忙勸阻:“都督,沒那麽容易的,燒氣的時候,井口有火,如何打鹵?我們總不能冒火打鹵?我只聽說過邛縣那邊的前輩,有把井口開大,偶爾點火散氣,實在沒聽說過邊抽鹵邊燒火的,煮鹽還得砍薪柴燒。”

李素一揮手:“愚不可及!你們不會弄些管子,在鹵水井旁另鉆側孔,把氣引到旁邊遠處再燒,那不就能持續利用了。少廢話,去現場看看。”

他也懶得跟愚民直接講道理,這些人只有操作技術,但沒有科學基本常識。

一行人紛紛雜雜到了現場,找了一口有伴生天然氣的井試了一下,一開始找不到做燃氣管的材料,一番鼓搗後李素命令用竹筒試試,但是試驗效果不好,因為竹子漏氣,火苗漏出來燒得到處都是,幸好沒大的危險,更不足以引起燃氣爆炸——

這口井的出氣量很低,天然氣密度低逸散也比較快,只要不是密閉空間,不引導不貯存,就不會達到爆炸濃度。

這也是天然氣的物理特性決定的,真正容易爆炸的是煤氣,因為空氣的平均密度分子量是29,(氮氣28氧氣32,按各自濃度平均後是29),而甲烷分子量只有16,比空氣輕很多,很容易就上升飄散了。而煤氣是一氧化碳,分子量28,跟空氣的29太接近,才容易跟空氣充分混合。

實驗雖然失敗了,但有實驗打底,大夥兒對“天然氣煮鹽”的操作流程多少有了點直觀認知,也頗受啟發。

負責在朱提屯田了大半年的國淵,終於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問題,主動諫言道:“都督,我知道是怎麽回事了——我在朱提時,打探南來的商旅情報,聽說過南中也有少量鹽井,也是帶火氣的,他們還有個別用火氣煮鹽的,開始我還不信,現在看了您的實驗我才信了。

他們肯定也是拿竹筒引氣焚燒,但南中的邛竹比犍為郡的竹子高大得多——主公不是賞賜過南中特產的邛竹杖麽?一根手杖長七八尺,都能用一個竹節的竹子造成。而聽說南中最粗長的竹子,一節能有一兩丈。所以他們的導氣管接頭比咱的少,漏氣也比咱的少,這才能煮鹽!”

李素聽了,捉摸了一會兒,心中大喜,拍著國淵的肩膀連連嘉許:“子尼!沒想到啊,你還會琢磨這些,當賞!到底是用了心做事的,平了南中之後,我讓主公升你為典農校尉。”

原來南中人明明技術水平比蜀人差,南中人卻能少量利用燃氣煮鹽,是因為他們的燃氣輸氣管道密封性好!

竹子在大多數地區的習性都是跟草本植物比較接近的,一歲一枯榮,所以很難長到特別粗長、竹節間距特別寬。

但雲南地區因為太熱了,沒有冬天,所以一部分生長在熱帶的邛竹是會過冬不死的。多年生的竹子跟一年生的竹子比竹節長度,當然優勢巨大了。

而用竹子做燃氣管道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把竹子先砍斷、把竹節剖掉,這樣氣才流得過來,但砍斷的接口越多,漏氣的地方也就越多。

明白這個問題後,李素的第一反應,就是兩招應對:首先,等征服南中之後,要把南中的貿易物資再加上一條“竹節粗長的多年生邛竹”。

其次,目前拿不到那麽多南中長竹的情況下,先想辦法解決一下“不把竹子剖開,就直接鉆孔破掉竹節”的辦法,或者是研發一下如何把砍斷去節的竹子重新密封接管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