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先把概念設計當竣工圖吹(第2/2頁)

幾聲巨響之後,附近的地面都微微顫抖,廢井的井壁都塌陷了下去,徹底崩碎掩埋了。

不過既然是廢井,暴力清理就是了,李素讓人把所有碎石和土方全部挖走運走,足足搞了好幾天,才把塌下來的全部掏空,再把底部變得易挖的部分鑿開,至少比最初的井又深了好幾丈。

至於井壁加固,等徹底解決了板巖層、進入正常鉆探再說吧。

自貢的鹽井都是很深的,漢末時百余丈的井就很普及了,也就是兩三百米,最深的個別能到四百多米。唐宋時能達到八百米,明清更是近千米。

最深的記錄,是清朝乾嘉年間,一直挖到道光初年,挖了90年,一口井挖到1100多米深,比西方三十年後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剛開始挖石油時都深。

西方一直到一戰結束1920年代,英國人在委內瑞拉開馬拉開波油田,都只挖到1200米;1930年代日本人在大慶找油也只挖到1500米,所以沒能發現1800米深的油。

這邊疑似自流井的廢井才剛剛百米,還有得挖呢。李素不可能等著看它出鹵,最多就是想辦法突破這個最厚實的板巖層,後續慢工細活就交給具體管事的人慢慢來了。

按照漢末的工藝速度,兩百米以內的,基本上每月都能挖深七八米到十幾米。兩百到四百米深之間,會降低到每月四五米。四百米往上,就每月只有一兩米了,難度是成倍上升的。

也算是工夫不負有心人,李素在自流井這邊督導了半個多月,爆破了兩次之後,連砸帶挖,居然真的把最難搞的那幾丈板巖層突破了。

工匠們重新嘗到了齁鹹齁苦的砂巖土,雖然還不濕潤,但覺得至少方向是沒問題的,最終出成果,至少要等南征結束回來了。到時候情況夠好的話能比現在再深二十幾丈。

……

在自流井這邊暫時沒有取得決定性成果,但這十幾天李素也沒白留,因為貢井那邊在後續量產、磨合的過程中,也鼓搗出了一些有用的、可以便於擴大生產降低成本的好東西。

原來,是李素讓人用足夠長直的水力鍛壓鐵棍,配合齒鏈傳動的腳踏機構,終於造出了“人力腳踏式鏜床”。

這玩意兒技術含量不高,比縫紉機都至少容易一個時代,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米蘭人就會用了,制造武器鎧甲時都用得上。畢竟只是一個旋轉的軸加上一個刀頭罷了。

刀頭固定不轉工件轉的話,那就是車床。刀頭跟著軸轉、工件不轉的話就是鏜床。

文藝復興的腳踏式車床,只能車車木料,也就是跟後世車珠子的簡陋機器差不多,加工金屬肯定是不行的。這年代也沒有給刀具加冷卻液的操作,切硬東西很容易摩擦燒紅崩刀。

但李素也不需要他們加工金屬,他只是為了實現“不砍斷竹子把竹節鏜掉”,所以這種腳踩車木棍的破機器剛剛夠用,竹節本來就薄,也不是很硬,鋼刀轉起來很容易紮破。

這機器一出現之後,工匠們試了試,雖然一開始鏜破了幾根竹竿,也鏜崩了好幾套轉刀。但後來想了個辦法,把竹筒灌點水,稍稍往下斜,竹節那頭低一些,好讓刀刃轉過去的時候沾到水,潤滑冷卻,果然成功吧竹節鏜掉了。

如此一來,李素就可以用整根毛竹做燃氣管,接口的數量也大大減少,原本幾尺接一下現在變成幾丈甚至十幾丈接一下。

水冷鏜的缺點當然也有,就是刀容易銹蝕磨損,但這都是小問題,李素後續讓人用當磨刀油的植酸油來冷卻,不過只能稍微加一點,畢竟植酸油貴,慢慢磨合總能找到最佳辦法的。

如此一來,李素“降本增效”解決了貢井煮鹽的規模化問題後,還順帶鼓搗出了“可以車木頭和竹子”的原始腳踏車床。雖然暫時看不出有什麽重大價值,也總歸是聊勝於無。

七月十五日,已經不能再為鹽務拖延的李素,行色匆匆跟陳實告別,然後帶著親兵、拉了幾十船椒鹽,去朱提縣適應氣候,準備南征。

李素這人從來不會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說要提前個把月適應南中的氣候、緩解水土不服,那就必須足額時間保證。而且到了朱提之後,李素怎麽也得休閑靜養一陣子來適應,不能直接一落地就辦公。

考慮到自貢井鹽的增產進度比他預想的還要慢,李素覺得還是得稍微打腫臉充胖子一下,明明只做到了三分,吹牛也要吹成十分,這樣才能對缺鹽的南蠻造成最大的誘惑。

“要不提前假裝宣傳自貢打出了帶火氣的自噴井,可以不用人打鹵,鹵水就自動噴出來,還自帶火氣煮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去朱提的船上,李素琢磨著怎麽提前畫餅吹牛。這提前吹的力度,比後世那些初創公司的老板拉風投時都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