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關起門來才能說大逆不道的話(第3/4頁)

因為如今的天子是自由的,聽朝廷的命不再是聽亂命,抗朝廷的命也不再是清君側。明公滅公孫瓚這一次,好歹還被天子劃線、定為以順誅逆,追認了,可將來呢?明公已經想好了後續擴張勢力的借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了麽?”

袁紹心中一凜,這個問題他還真沒想過,主要是原先也沒必要。他跟公孫瓚打了那麽久,現在忽然有點空虛,還沒想好下一階段的敵人是誰,也就沒來得及把心思浪費在找借口上。

他倒也誠懇,更主要是現在沒有旁邊人看著,不用擔心丟面子,所以他非常虛心地求教:“德祖請細言之!”

楊修抖擻精神,繼續分析:“當今之世,明公要想清楚幾點,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要分清楚哪些是‘漢臣’,哪些是‘國賊’,哪些還能繼續討伐,哪些要另外設法找借口。

我請為明公分析:西涼郭汜,金城韓遂,那依然是國之大賊、天子欽定朝敵,人人得而誅之,但涼州糜爛,奪取也沒多大好處,何況如今局勢,那是只有漢中王未來可以勵精圖治謀取的地方。

其余黑山張燕、白波郭太韓暹,也都是積年巨寇,黃巾余孽,不是漢臣,人人得而誅之,奪其地而有其民,是忠君的體現。

河套五郡,南匈奴偽單於之地,也是叛漢勢力,先帝時就已定於夫羅、呼廚泉等親漢賢王為正,五郡胡人為逆。此地漢中王可以略取,明公也能略取,不過距離明公稍遠,且需兼並沙漠之眾,絕鮮卑、烏桓。

華夏北方,未來數年可以繼續合法攻取無需借口的,就只有這四股勢力,或是如果還有零星的黃巾冒出,周邊州牧也能大喜撲滅——比如曹操、袁術,若是他們的轄區內又有黃巾冒出,他們自己固然該第一時間平滅。

但如果在兩方交界的地方有黃巾冒出,這時候就看誰遠見卓識、眼明手快了。比如,我們假設兗豫徐三州交界處的小沛,若是再生賊亂,則無論小沛此前是袁術還是曹操的領地,只要哪一方手快把這個黃巾平了,平完之後那塊地界便歸他了。

所以,我可以估計,只要陛下還在雒陽、貌似中立沒有被挾持,未來中原腹地無賊之區,諸侯說不定會故意引誘對方的郡縣陷入黃巾賊亂,然後從黃巾賊手上奪過來,以避免‘漢臣互相攻伐,形同目無朝廷,招來其他漢臣共伐之’的窘境。

再看南方,南方腹地如今已經瓜分完畢,漢臣之間,同樣只有用上述的借口陰奪友軍之地。但是在南方邊緣之地,依然有大量可以無需借口即攻滅的蠻夷。

孫策如今假借尚未清楚朝廷近況,裝聾作啞,迅猛狂攻王朗,圖的就是希望在朝廷安撫四方之前,造成王朗已滅的既定事實。

而後閩中之地多為山越叛亂、並無朝廷漢臣把守,則孫策可以繼續往南兼並土地、繁衍控制人口。劉表所掌豫章郡,也與閩中接壤,也可滲透山越,日漸增強勢力。

至於嶺南士燮,原本不過兩郡之地,而阿附李傕的偽交州刺史去年就被趙伏波將軍斬殺。天子如今聽信漢中王,若以天子明詔、禮法完備,另封交州牧,則士燮等交州各郡的太守,也只能名正言順歸附,甚至無需動兵。

所以,只要現狀維持下去,對於位於天下四周、接壤反賊、蠻夷的諸侯來說,未來還有動兵擴大土地人口,發展勢力的機會。而對於位於天下腹心的諸侯,如袁術、曹操,則是最不利的,因為他們只要被漢臣的身份束手束腳,他們就不能再隨意發動戰爭開拓了。養兵少則擔心周邊諸侯侵吞,養兵多而無戰,則徒費錢糧。

由此觀之,在那些反賊、蠻夷被大漢諸侯吞並完之前,明公與漢中王、孫策三方,甚至包括遼東糜竺,是最不急於改變現狀的。你們可以聯手,各自往蠻夷之地擴張勢力,把大漢聲威往異域傳播。一兩年後,若是諸賊盡滅,到時候,你們才需要跟袁術、曹操一樣急切,開始考慮是否要改變朝局現狀。”

楊修這番話,說到這一步為止,都還是沒有大逆不道的成分的,而且隱約點出了“曹操袁術甚至劉表,現在是一類人,而劉備袁紹孫策這些可以往邊地發展的,是另一類人”。

這樣,也是暗示袁紹,至少幾年之內,他跟劉備是需要維護同一套天下運行法則邏輯的人,在這個階段內,應該是盟友。

這些話,也是楊修出發之前,李素就跟他稍微分析過的,李素也點頭了,認可這些話可以跟袁紹說,哪怕將來袁紹說“這事兒是劉備和李素跟我說的”,也不用怕承認。

同時,李素之所以默許楊修強調這一點,也是因為他覺得這樣跟袁紹說,對整個大漢是有好處的。因為在這段因為新法理形勢導致無法對內內訌的時候,邊地諸侯要繼續擴大勢力,就只能去打蠻夷,這對於“強漢削狄”是有好處的。